理论研究

经典作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典作家专刊
【鲁迅】:鲁迅:在墨迹中永生
  来源: [ ]

近期,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讲话中列举了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外,还特别强调了高校要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书法文化,必将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即如鲁迅当年为北京大学用书法设计且沿用至今的校徽,以及许多集“鲁字”为校名、院名、刊名、报名、馆名等文化行为,还有更为丰富和精彩的鲁迅书法实践包括条幅横幅对联题字及大量手稿手札等、以鲁迅诗文或以书写鲁迅的诗文为内容的大量书法作品等等,作为文化的创造尤其是精神文化的创化,业已构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鲁迅文化现象”,既与校园文化有关,也与社会文化有关,于是演化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其实,“文化传承创新”不仅是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也是文学艺术家理应承担的重大使命。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文人作家,鲁迅即能够通过其书法书写包括具有文学创作与书法书写等复合特征的“第三种文本”的书写为我国“文化传承创新”提供重要的资源和启示。鲁迅由此也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甚至意味着,在其不朽的书法墨迹中,他也将由此获得永生。可以说,鲁迅用廉价的“金不换”书写的大量墨迹,包括作为国家级文物珍藏的真迹和借助各种媒体传播的书法影迹,显示出了永久传世的强大生命力,可能较之于许多所谓“专业”书法家的作品,还要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和隽永的艺术魅力。古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三不朽”。伴随着时代文化语境的转换,鲁迅的人生实践及追求亦可谓存有“三不朽”,即“立人立国立象”。关于他的“立人”“立国”之说,论者甚多,但关于鲁迅的“立象”,却论述不多。这在当今“读图”时代,似乎应该努力加以改进。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象”,即为墨迹、墨象,是“书法意象”,是作家型书法家将其情思哲思感悟想象融于墨象的结晶。于是用生命创化且灌注人文气息的“立象”亦可不朽。倘将鲁迅书法及相关书法精选并镌刻于石,设立西安碑林式的“鲁迅碑林”,那蔚为大观的墨迹气象,也定然会成为人间罕见的名胜。

鲁迅曾经希望自己的杂文速朽,但却从未说过希望自己的书法速朽。他还曾经常将认真创作的书法作品送给朋友,包括许多日本朋友。甚至由此体现出了从“拿来主义”进至“送去主义”的文化追求。诚然,日本对鲁迅的人生和精神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在传统文化修养方面却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了某种自信,特别是在书法文化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他非常热爱收藏碑帖画作,却很少收藏日本现代书法方面的东西,包括日本书法家的作品,相反,他倒经常挥毫创作书法作品送给日本友人。由此看来,他不仅是力主“拿来主义”的先驱,而且也是“送去主义”的现代先锋,在书法方面尤其如此。这无疑出于他的一种文化自信,包括在书法造诣方面的自信。自然,作为一种国人殷切期盼的文化创造境界,从“拿来主义”走向“送去主义”,这在整体上需要一个持久的艰难而又曲折的奋斗过程。可以说,20世纪的鲁迅与21世纪的我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民族文化复兴之梦。这也启示我们应尽快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道路,在文化创造的追求方面,永不满足,既谦虚“拿来”,又自信“送去”,为母国和东方的文化复兴或崛起,奉献一份才智和心力,就像当年鲁迅所曾做过的那样。

鲁迅书法是我深心喜爱的文人书法大家之一。在寒斋中虽无鲁迅书法真迹,但在有关鲁迅的数百册书籍及诸多藏品中,也常可见到鲁迅的墨迹。有从北京鲁迅博物馆购买的鲁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从多地购买的《鲁迅诗稿》《鲁迅名篇手迹》《鲁迅手迹珍品展图录》等等,时或观览欣赏,每每欣然陶然,废寝忘食。面对鲁迅一生留下的大量的墨迹存稿,能够静心体味甚至心摹手追,可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幸福。半个多世纪前,郭沫若曾挥毫为《鲁迅诗稿》影印本撰写了序言,由此也成就了一篇名文和名帖,其中经常被人引用的则是这样的名论:“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这段话道出了郭沫若观赏鲁迅诗稿书法的艺术感受,鉴于郭氏对书法的用心用力和潜心研究所达到的大家境界,人们普遍相信他对鲁迅书法的推崇是有一定道理的。其谓鲁迅“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稍谙书法者,大多都会认为确乎如此,同时见字如面,看到鲁迅墨迹,还会油然而生一种音容宛在的感觉。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保存和爱护鲁迅的书法墨迹,除了采取文物保护的珍藏方式之外,还可以制作为纸质的、镜像的以及电子的各类形态,使之永远传播下去。而鲁迅书法与新媒体的紧密结合,则呈现出一种可喜的传播态势。比如网络上不仅有了鲁迅书法的大量图片某些图片似还经过了精心加工,还可以查询很多相关的文献或论文,即使在网民的某些片言只语中,也往往可以领略到走下神坛、走向民间的鲁迅所拥有的文化魅力。有网民如是说:“鲁迅不是俗人,其文是丰碑,其字是高山。钢笔铅笔,羊毫狼毫,只能说明笔的用材,而就笔之用途来看,则分文笔与书笔,或用于作文,或用于书法绘画。那么妙笔生花,则是用笔的最高境界。”网络世界无疑可以将鲁迅墨迹传播到全世界,将鲁迅生花妙笔所创造的书法之美,持续传扬开去,影响一代又一代喜欢中国文化的人们。

(作者系陕西师大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