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经典作家专刊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经典作家专刊
【叶圣陶】:叶圣陶论教育
  来源: [ ]

      大凡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应该都知道叶圣陶先生,但真正了解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恐怕不是很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叶圣陶是我国20世纪的教育大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70余年,先后在小学、中学、大学任教,虽然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却对教育问题有着深刻而又独到的思想和看法,他所提出的许多教育命题,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科学并且有效,在今天看来,也很有价值与意义。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第一特点是革命性。叶圣陶生活的年代,旧的社会秩序刚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还刚刚建立起来,加上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典型的农业国,产业经济还很不发达,因此,旧教育的“习气”还相当重。叶圣陶先生在《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一文中,把这种“习气”叫做“传统教育精神”,他说:“传统教育精神到了民国时代依然保持着。” 这种传统教育精神就是以知识为本,学生上学就叫读书,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强迫儿童克制自己,做一个“邯郸学步”、规行矩步的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考试,至于这个知识学生是否需要,是否有兴趣,老师全然不顾。老师把学生当作没有生命的空袋子或空瓶,只知道往里面装知识。因为这样的教育的好处是:老师省心省力,不需要劳神费时去认真备课,只管照着教学参考资料,将知识和答案往学生头脑中灌下去,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也不管学生是否有用。老师对学生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听话,听话的就是好学生,不听话的就是问题学生,其聪明才智与创造性再好,也不给机会,也是受打击和排挤的对象。这种教育,学校千篇一律,学生缺乏个性,更无创新精神可言。这种教育,学生虽能学到部分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是生活需要的,所以许多学生把学校教育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点也没有从受教育上获得幸福感。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第二个特点是实用性。叶圣陶不是一个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教育家,而是有着十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大多来自个人教育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思、所得,特别是他对语文教育的许多论述,基本上是他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的经验总结。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没有套话、空话、假话,也没有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比如,他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谈国文教学,既谈到了国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阅读能力训练与写作能力训练,又运用具体的例子详细谈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又如,他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一文中,认为“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而造成当时小学教育枯寂无味,像座古庙,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没有趣味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假如教师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又如何去引导学生的人生呢?他说:“凡是自己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人,对于他人的情性和希望,也是模模糊糊,弄不明白”。“自己的方向还没有定,却要引导他人;自己从事的事业的价值还没有理解,却要做这项事业,陶冶他人,这是可能的吗?”小学教育没有好成绩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欠修养功夫。由于教师缺乏修养功夫,对小学教育便没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学生要么是使用高压政策,让他们屈服,要么是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在教学方面只让学生听讲、记忆、背诵,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也不管知识是否实用,既浪费学生许多精神,占了学生许多时间,也使学生学会了“盲从”,将来处理人生事务就只好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意。而教师要获得真实明确的人生观和提高修养,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能等旁人来“觉我”,要靠自己觉悟,只有自己觉悟得来的,才能灵心澈悟,即知即行。叶圣陶先生这些思想和观点,来自于他长期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解决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一剂良方。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因此,教育必须以生活为本。假如教育不以生活为本,其结果是:读了植物学可以不辨菽麦,读了生理卫生可以绝无卫生习惯。学非所用,学用分离,是知识为本教育的写照。假如教育以生活为本,就能随时学习,随时应用,把知识变成生活的工具,为我们做事、为人、想心思、辨事理等日常生活服务,促使我们一天天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就会一天比一天美好。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科学性。教育活动是有其自己的规律存在的。这个规律是什么,实际上早在几千年前的孔子和亚里斯多德等教育家就开始探索了,而把科学性带进教育学的教育家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他在建构教育学理论的时候,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自赫尔巴特建立科学教育学以后,人们对有教育效性的探索就几乎没有间断过。叶圣陶在探求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始终运用教育科学的思想。他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一文中认为:“凡是合乎儿童天性的,他们就愿意知道它,学习它;与他们的天性不相侔合的,他们就不想知道,不高兴学。”“教师教各种科目,教各种教科书,并不是教过了就完事了,还要以教育的价值为出发点,适应学生的天性,拣那学生需要的给他们指导。”这些论述可谓言简意赅,一石中的。他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指出,要使儿童经常有求知识的动机,须要根据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想方法来引导他们的本能,顺应他们的欲望,扩充他们的兴趣。“其实本能是教育的原料,”“教师如果能留心儿童的本能,便可以在教育上找到扼要的手段,随时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欲望是人生活动的原动力”,“顺着他们的欲望的趋向,作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应当尽力的事务。顺着他们的欲望,并不是使他们纵欲肆志,而是不加摧残,不与违拗,引导他们满足欲望,归结到合理而有系统的道路上去。”“兴趣是我们生命所寄托,”“今后的教育要着力于扩充儿童兴趣所及的范围,并使他们养成终身的学习习惯。”“教育者须要扩充自己的兴趣范围,更须要真切了解儿童的兴趣可能及到的范围。”教育与栽树不同,因为树木是没有动机、兴趣、欲望的,教育的科学性就在于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儿童的心理,引导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第四个特点是生成性。稍微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都应该知道他的著名教育论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需要教了吗?”“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要做到少指点,少讲说,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天天听讲、年年听讲,某字什么意义、某句怎么讲法”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劳心劳力,提出些问题来,提出些工作来,教他们自己去博斗,博斗遇到了困惑的时候,然后请教老师、教本或讲义。”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叶圣陶主张新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让学生做搜集、观察、比较、综合、实验、实习等工作,如果不做到这一点,即使提出了所谓主体性的思想和方法,也于事无补,只是新瓶装旧酒,无法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其次,须要让学生养成习惯,他说:“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叶圣陶提出要让学生养成两种习惯,一是自己学习的习惯,一是随时阅读的习惯。学生为了生活实际的需要,应该主动学习,自己学习不限于看书,还应从实际事务中历练,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推究、实验,都是自己学习的方法。随时阅读的习惯,不是读几本教科书和讲义能养成的,要多读课外读物,读课读物,既可随时得到各种新的收获,又可逐渐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第三,须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就语文教育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学生一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习得,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用。教师要以生活为本,为学生获得各种能力提供环境和条件。最终使学生达到“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的目的。

       倘使我们今天的教师能够认真去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论著,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就会少许多,学生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阳光,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会更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