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全国青年批评家高峰论坛”近日举行
  来源: [ ]

2015年7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河北省作协主办的“全国青年批评家高峰论坛”在河北崇礼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城与乡:想象中国的方法”。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助理、研究部主任李洱,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王力平、刘建东、胡学文,著名评论家孟繁华、陈福民、程德培、王鸿生,国内各著名评论刊物主编、编辑高海涛、傅小平、张涛等,十五位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代表,以及河北省作家、评论家代表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的讨论。


会场


李敬泽在发言中谈到,“城与乡”是中国现代性的基本问题,不仅仅是地理区域问题,也涉及到了文化、历史、政治等现代性构造,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的巨大变化中,从乡村到城市,既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想象世界方式的变化。如何讲述城市中陌生人的故事,对于当今作家构成了一个挑战。在今天,我们应该重估总体性的意义,以寓言化为表征的否定性总体性其实是对西方现代性的归依,而乡村浪漫主义则并不能有效地切入中国经验。我们应立足于活生生、难以言喻的复杂经验进行写作。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说他的作品有比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著作“多得多的东西”,现在的作家应该思考这“多得多的东西”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王力平代表河北省作协欢迎各位批评家、作家的到来。他谈到河北是农业大省,在河北文学创作中农村题材占有很大比重,当前不断失去的乡村和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巨大冲击和困境,依然是许多河北作家关心关注的重大主题。城市和乡村同时又是历史与未来,是现实和梦想,本次论坛主题恰如其分地把自由的艺术想象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对当下河北乃至中国、文学界乃至全社会都有重大的讨论意义和思想价值。 

程德培结合个人的经验谈到,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不是城市、乡村不是乡村。陈福民以果戈里晚年的文学转型为例,提出重新思考现代性本身与乡村的关系问题。孟繁华结合方方、石一枫小说中的涂自强、陈金芳等人物形象,与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比较,从人物谱系的角度解读了30年城乡关系的变化。王鸿生在发言中谈到,要结合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变化,重新想象和叙述中国人与中国文明,面对人类共同的危机。 

青年批评家杨庆祥谈到城乡关系与中西关系、文明与愚昧、传统与现代等都是现代性构造,当代作家无力触及整体性问题,只能以经验主义的方式处理。徐刚则以一些作家用“寓言化”处理现实为例,谈到其中存在的困境。李洱、胡学文、李浩等作家也都结合个人的写作与生活经验,谈到对城乡关系及其变化的理解。(文讯)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