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边写边画——六位作家速写展
  来源: [ ]

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边写边画——六位作家速写展》,2014年5月10日—17日在文学馆B座107举办。这六位作者分别是屠岸、高莽、赵蘅、肖复兴、罗雪村和冯秋子,他们是作家、诗人、外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文学编辑,他们以爬格子为职业: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做翻译……用文字记录人生;这六位作者又以画速写为同好:走到哪儿画到哪儿,用不修边幅的线条和色彩描写生活。展览共展出他们的速写作品137幅,其中最早的画于1937年。这些作品有景、有情、有人、有故事、有历史……呈现出文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别样的人文气象。

“六位作家速写展”缘起于偶然看到肖复兴的异域速写和屠岸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速写,它们既有现场即兴而作的生动绘画性,又在线条色彩中融入了浓厚的文学气息,遂联想起一直坚持画速写的高莽、赵蘅、罗雪村、冯秋子,便有了这个作家速写展。

此展还有一个初衷——提倡画速写。现实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和倏忽即逝的美,速写作为一种绘画样式,以其对时代、生活现场的瞬间捕捉、记录与表现,和带有作者鲜活的感受与性情,使其既能留下历史划过的痕迹,又可成为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作品。

这六位作者的速写作品,各有特点。屠岸的速写多作于上世纪40年代,风景画居多,笔调沉静,充满诗情;高莽的速写多以文化人物、事件为主,具有历史与艺术的珍贵价值;肖复兴的速写随性而作,更似日常所见所感的画录日记;赵蘅的速写手法多样,人物、风景和文化活动现场呈现出丰富的文学景象;罗雪村的速写或简洁或细腻,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真实而复杂的感受;冯秋子的速写则多是瞬间人生感受的即时勾勒,写实中带有印象的意味和诗趣。(文讯)

 

边写边画——六位作家速写展

 

边写边画——六位作家速写展

 

附参展作者简介:

屠岸,原名蒋璧厚,1923年生于江苏常州。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喜爱写诗、绘画。1942年曾求学于上海美专暑期培训班。1973年至1987年就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历任编辑室主任、总编辑等。著作有《萱荫阁诗抄》、《哑歌人的自白》、《深秋有如初春——屠岸诗选》、《诗论·文论·剧论》等。译著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国历代诗歌选》等。所译《济慈诗选》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2010年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自语:

速写可以代替摄影,常常胜于摄影,因速写可溶入作者的感情和精神导向。写诗凭灵感,译诗凭悟性。写诗不能订计划,译诗可以订计划。速写贵似写诗,须抓住刹那,注入脑际的闪电。

 

高莽,1926年生于东北的哈尔滨市,毕业于俄罗斯人办的基督教青年会学院。同学中有各国流亡者的子女,通用语言是俄文。参加革命后,长期在中苏(中俄)各级友好协会及其所属单位工作,当过口译、笔译,后调《世界文学》杂志社任职。

自幼喜欢绘画,但从未担任过美术职务。一生深受俄罗斯文学艺术的影响,所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与俄罗斯有关。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和翻译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会员。

自语:

在瞬间留住永恒,

在永恒中注入挚爱与深情。

 

赵蘅,1945年4月5日生于重庆沙坪坝,祖籍温州。十一二岁旅居东德莱比锡期间,向中国留学生学习素描。先后就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进修班,就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三十五年,当过动画设计师和编辑。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女性艺术活动参与者。著有《拾回的欧洲画页》《下一班火车几点开?》《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补丁新娘》等。曾获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中国女性文学提名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大奖。部分油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先生及各国友人收藏,部分纸本画被多种作家文著选用。

自语:

对方块字和图画的着迷始于儿时。画画有图画本,字写在日记本作文薄和信纸上。

边写边画,何时成为一家呢?这是一个有趣而漫长的过程,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个人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还适合自己的事,寻找到这件事也许要花一辈子,也许一次怦然心动就抓住了。

为坚持这件喜欢又适合自己的事,许多时候会蒙受煎熬,所以也学会了抗争,甚至“厚脸皮”。人云亦云,倒是安全点,可牺牲掉的将是稍纵即逝的精彩。

过了清明,我六十九了,不管未来还有多长,我都会认定这一件事——边写边画,边走边写,边走边画。这世界的奇妙尽收眼底之时,也是我的速写本繁忙之日,这其中有多少泪花欢笑,只有我知道……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出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各类杂书一百余部。闲暇习画,自娱自乐。有打油自嘲:“写些碎文字,挣点零花钱;偶尔学学画,像和不像间。”

自语:

到处走走,随手画画,不时乐乐。

 

罗雪村,生于1955年的冬天。北京人。

文革失学,下乡务农三年。

现为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春雪》、《还乡》、《北方》、《老井》,《文学家故居系列》、《文学家肖像系列》等。写有《假如他还活着》、《视民如伤》、《烛影摇红忆复活》、《寂寞也是一种境界》等散文、随笔。

自语:

从小喜欢画画。缝个小本子,趴在窗台上画远处的楼房,画自家的收音机、桌椅……那会儿不懂什么叫速写。

后来,知道了,眼睛看到的都可以变成点、线、面;心向善,一切都可以变美。

就这么画了半个世纪,只是画过的那些村舍、四合院、胡同,那些相亲相识的人们,多已成了逝去的梦。

 

冯秋子,1960年生于内蒙古,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师、编辑、记者,现任《诗刊》副主编。出版《圣山下》等多种散文集,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等,散文作品获《人民文学》等刊物年度散文奖等。多次参加国际艺术节、舞蹈节、戏剧节;与生活舞蹈工作室合作创作演出的《身体报告》,2004年获第25届苏黎士国际戏剧节一等奖。

自语:

在日常劳动中,在阅读、书写中,在留顿舞蹈与绘画中,我感觉到健康和力量。由此对赖以立足的土地,更由衷地尊重,向往着对于土地的更多发现。我知道,土地和我们的关系,是穷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够懂得其真义的。但是,人可以拾敛时日的埋藏所给予土地和人的光泽,给予土地和人的自由的烛照,这些都是得来不易,珍重更其不易的东西。人可以做的还有,就是去灌溉。人拥有的自由,说到底,其实只有思想,和灌溉。别的还能有什么?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