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新世纪大学文学教育”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来源: [ ]

2013年6月15-1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上海联合召开了“新世纪大学文学教育”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上海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主席南帆,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主席、复旦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与创作中心”主任王安忆,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鸿生,著名作家毕飞宇,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主任、著名作家李洱,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硕士点(MFA)负责人王宏图教授等作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讨论围绕着“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文学与批评的关系”这两个主题展开。

国内很多大学的中文系曾一直认为“文学是不可教的”,“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都在很多场合表达了文学是可教的观念。本次与会的作家学者也都有这样的共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在主题发言中说,他当年的老师都告诉他,文学创作不可教,“这是有道理的,在文学创作中,天赋是第一位,这是不能教的,但是不能以此否认训练的因素。”他以自己多年的文学编辑工作为例说,“当我面对那么多著名作家的稿子,有时候我也会感慨,他们很多人缺乏基本的训练。直到现在,一些大作家在写作的技术上是严重不合格的,在这个意义上,训练和学习未必不需要。”作家毕飞宇不久前被聘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他在发言中说:“文学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过去20年的争论中似乎有了结果,就是教育教不了文学。但现在,高等教育介入文学越来越多。” 

本次研讨会的另一个主题是文学批评与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李敬泽指出,文学批评的最重要作用,是它对文学做着经典化的努力。陈思和教授也把文学批评解释为对文学进行归类和学术化,正是因为学院批评具有对文学作品进行经典化的功能,今天的文学批评依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批评缺席、边缘化的声音不断,但我认为,文学批评从未缺席,只是打棍子的文学批评缺失了。批评不再像‘文革’时期那样,决定作家的生杀大权。说批评缺席的那些人,其实大多数是梦想重握指挥棒的人。”陈思和教授特别指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客座研究员制度可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中的一个典范,其意义在于它让年轻的批评家直接进入与创作面对面的第一线;现代文学馆本来就是一个学术机构,客座研究员制度的设立将使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为学院和社会的重要中介。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林建法,《南方文坛》杂志主编张燕玲,《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文艺争鸣》杂志主编王双龙,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批客座研究员刘志荣、金理、刘涛、刘大先、何同彬、李丹梦、张立群、张丽军、郭冰茹、黄平、傅逸尘、曾一果等参加了会议并发言。(文讯)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