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是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街13号的茅盾故居迎来正式对外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刻。作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茅盾故居自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始终是文学研究、文化传播的重要地标。

当天,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东城区委宣传部共同策划的“与茅奖作家一起回故居”活动在茅盾故居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茅盾文学奖获得毕飞宇、李洱、徐则臣、乔叶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副馆长李宏伟,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一起走进茅盾故居,共同回溯文学巨匠茅盾的生活、创作历程,感受文学与生活交融的魅力。

左图:毕飞宇,右图:李洱
这座两进四合院,是茅盾先生生前最后的居所。自1974年12月茅盾先生搬入此院至1981年茅盾先生去世,这里一直是他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在这里,茅盾完成了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思考也在此孕育。故居仍旧保持着茅盾先生离开时的原貌,简朴的家具陈设、常翻阅的书籍、使用过的文具、伏案写作的写字台等,都在无声诉说着茅盾先生往昔的故事。

茅奖作家们漫步于故居各个展厅和角落,讲述着茅盾先生过往的精彩故事,分享着自己对茅盾作品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他们围绕茅盾的文学成就、创作风格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展开深入探讨,同时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就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来源、题材选择、语言运用等话题分享经验,为文学爱好者们答疑解惑。活动尾声,全体嘉宾缓步来到茅盾故居庭院中央的茅盾雕像前,为茅盾先生敬献花篮,表达对茅盾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徐则臣

乔叶
此次“与茅奖作家一起回故居”活动,不仅是对茅盾先生的深切缅怀,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文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茅奖作家们的亲身感悟与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到茅盾文学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激励着新一代文学爱好者投身文学创作,推动中国文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近年来,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通过文物活化、数字赋能、产业融合、扩大传播等,不断生发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强化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的文化辐射力。未来,东城区将联动中国现代文学馆,以茅盾文学IP为核心,持续推动资源融合、发展创新,策划开展系列文学主题活动,搭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不断擦亮茅盾文学品牌,让茅盾文学魅力焕新大众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