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
4月6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重绘城市时代:新景观、新媒介与新经验——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开幕式在上海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出席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院长吴俊、副院长汪云霞,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以及来自上海本地及全国各地的学界代表30余人参加活动。开幕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李敬泽致辞
李敬泽在致辞中指出,时值上海交通大学128年校庆,在上海交大举行这次学术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周南·卷耳》中写道:“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对道路与远行人的书写,在3000年前的诗歌中已然出现,并且深深嵌入和塑造了我们的文化精神。百余年来,上海交大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建构和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空间,这种建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更是文明层面的,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想象,充实了我们的经验结构和情感结构。希望上海交大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作出更重要的贡献。
“卞之琳的《断章》写于1935年,在这首诗中,观看他人的人和被观看的人,本身就是景观、就是媒介,它触及了现代经验至关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李敬泽表示,本次活动的主题极富问题意识,值得大家深入交流和探讨,以开掘维度更为丰富的学术空间,拓展学术研究的新视野。同时他谈到,当我们讨论城市相关的新景观、新媒介与新经验时,既需要着眼于新事物、新现象,关注其多元性和复杂性,也需要回过头去追溯历史和文脉的纵深,更需要有一点自我警惕,“不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都要注意是否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不能本末倒置”。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杨振斌致辞
杨振斌介绍了上海交大的悠久历史,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谈到,上海交大向来以理工科见长,但对人文学科高度重视,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钱学森曾经提出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人才?实际上,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人文学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就是我们对钱老之问的回应。希望本次系列活动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为上海交大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据介绍,本次学术工作坊是“文学批评新力量”系列在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坊的三场子活动“城市景观与文学地图”“跨媒介与城市文学研究”“城市文学研究前沿问题”,以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进校园”活动,将于4月6日至7日陆续举行,与会青年学者将围绕相关话题畅抒己见,聚焦新时代的城市文学创作与批评,开拓城市研究新路径。此外,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文学、大地与乡村——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学术论坛也将于4月7日在上海举行。

嘉宾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