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3)顺利召开
[ 作者:余竹] 来源: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 [ ]

2023年12月8日至9日,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3)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隆重召开。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协办,王锡荣教授总策划,符杰祥教授、徐强教授担任联合主席。这是继2019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手稿研究学术论坛、2020年起由南北高校两手稿研究中心联袂主办国际手稿学年度会议以来,又一次手稿学术年度盛会。

 

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40多个高校、文博机构、科研机构、新闻出版机构的70多位学者及7位境外学者参加。会议收到论文85篇,论题范围早至明清抄本,晚及当下数字时代的手稿现象,跨越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而以20世纪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人文学者的手稿、手迹、手泽为主,从理论与实践的多个方面,展示了近年来手稿研究领域的成果。

 

国际手稿学研讨会背景图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符杰祥教授主持了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指出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3)是2020年以来连续召开的第4次手稿学会议,是中国手稿学领域的盛事大事,并对中国手稿学事业寄以祝福与期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李芳代表协办单位致辞,她指出文博机构在手稿馆藏方面的独特优势,介绍了该馆所藏以钱学森手稿为代表的科学家手稿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李芳致辞

 

8日上午的两场主题报告,分别是手稿学理论专场和重要作者手稿研究专场。理论场由吕成冬副研究员主持,沈卫威教授担任评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王锡荣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徐强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教授、《新文学史料》编辑部周墨西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王贺副教授等6位学者就“手稿学的历史与理论”这一主题发表了报告。

王锡荣的报告题为《亟待厘清的概念:手稿学、理论手稿学与应用手稿学》。报告在对手稿及相关的近似概念加以厘定的基础上,论述了手稿学建设的两大用力方向——理论手稿学和应用手稿学各自的体系建设目标,并指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方法上的联系,提示学界要清醒认识中国手稿学面临的问题,通过加强理论建构、融合运用应用手稿学,促进中国手稿学全面发展,以利走到国际手稿学—文本生成学的前沿。

 

上海交通大学王锡荣教授报告

 

徐强在题为《手稿的概念:一种开放的理解模式》的报告中,从“手稿”的中外语源入手,梳理了这一基本概念本身的广义/狭义内涵;结合20世纪以鲁迅手稿为代表的重要作家手泽出版史,分析了并非现代独有的“手稿”概念乃至于“手稿学”之呼吁何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发起的内在机制;继而在列举狭义手稿六条规定性的基础上,提出“手稿性”理念,指出因规定性程度的衰减而由狭义手稿过渡到广义手稿的衍生过程,从而以逻辑与事实互证、演绎与归纳结合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数量的、相对的、开放化的蛛网式手稿理解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徐强教授报告

 

李蔚超从概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藏文献入手,指出手稿作为人与历史的丰富性载体的重要研究意义,并结合其本人研究实践中涉及较多的丁玲等重要作家手稿,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报告

 

符杰祥的报告题为《现代中国手稿学的历史、理论与问题》,报告全面梳理了手稿与现代手稿学的历史,概述其理论与路径,揭示其面临的诸种问题与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教授报告

 

周墨西以《新文学史料》所刊手稿研究论文为例,对史料形式的手稿进行文体分类,呼吁相关学者警惕手稿伪作,指出手稿在史料、图书版本、鉴赏与收藏等多方面的价值。

 

《新文学史料》编辑部副主任周墨西报告

 

王贺在题为《数字时代重新定义“手稿”》的报告中认为,与手稿相关的概念在数字时代被不断定义,产生新的意涵,要探索和发展“数字手稿学”,为数字时代的手稿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和论述空间。

 

上海师范大学王贺副教授报告

 

重要作者手稿研究专场由徐强教授主持,张全之教授担任评议。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吕成冬副研究员、作家文摘报社王增如编审、上海鲁迅纪念馆李浩研究馆员、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何瑛馆长等5位学者结合各自研究方向,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研究员未能到会,提交了书面报告。

沈卫威的报告题为《危机时刻大学南渡西迁的档案释读》,首次以编年史的精准叙事,明确大学南渡西迁的最初动议者、决策者、经费及文学活动,同时展示中央大学等西迁重庆组建第三区之前的艰难过程,进而触摸民国文脉战时的律动,感受文化教育抗战的巨大能量,也例示了文学史与学术史档案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报告

 

吕成冬在题为《钱学森手稿研究之易与难》的报告中,介绍钱学森手稿的形成与留存,并以其研究实践为经验,总结科学家手稿研究的两个方面——“科技外史研究”与“科技内史研究”,指出两者难易程度之不同,研究者如何正确应对其“易”与“难”。

 

上海交通大学吕成冬副研究员报告

 

王增如编审曾任丁玲秘书,在《试析没有收入〈丁玲全集〉的〈访白求恩故居〉手稿》中以亲历者身份回顾《访白求恩故居》手稿的写作背景,分析其未收入全集的缘由,指出这件手稿对于了解丁玲在北大荒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独特意义。

 

作家文摘报社王增如编审报告

 

李浩分析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冯雪峰《鲁迅传》手稿的修改,认为冯雪峰依据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通过修改,试图将鲁迅的童年形象明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李浩报告

 

何瑛介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的手稿馆藏情况,指出左联盟员手稿影印出版的多重意义。在本次会议上,该馆将影印手稿本丁玲小说三种赠予参会人员,引起大家的强烈注意。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报告

 

陈子善的书面报告题为《徐志摩题赠任叔永的〈志摩的诗〉及相关史实考》,考察线装本《志摩的诗》中徐志摩的亲笔题词及徐志摩为该书撰写的两则广告,指出这些文本增补了《徐志摩全集》,也为徐志摩研究提出了新的话题。

黄乔生的书面报告题为《抄碑与“不朽之盛事”——鲁迅金石学例(一)》,论述了鲁迅金石学中抄碑活动与其文学之关系,指出碑志文之简练刚劲精神蕴含于鲁迅的各类文字中。

8日下午,会议分两场进行小组报告与研讨。A组由《新文学史料》编辑部副主任周墨西主持,同济大学祝宇红教授担任评议。报告人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姜楠副教授,温州大学易永谊副教授,滁州学院孔刘辉教授,北京印刷学院叶新教授(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叶砚联署),上海鲁迅纪念馆乐融研究馆员、乔丽华研究馆员,西南科技大学高树浩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宇平副教授,独立学者徐自豪等9位学者;B组由《学术月刊》张曦编审主持,上海鲁迅纪念馆李浩研究馆员担任评议,报告人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丁文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玛瑙花讲师、扬州大学金传胜副教授、商丘师范学院常丽洁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付祥喜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杨华丽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刘云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徐从辉副教授、江苏理工学院朱洪涛副教授等9位学者。他们围绕现代作家、学者、出版家、翻译家的书信、日记、剧本、年谱、照片以及版本修改等涉及手稿手泽的广泛话题,报告了研究成果。

 

北京理工大学姜楠副教授报告

 

温州大学易永谊副教授报告

 

滁州学院孔刘辉教授报告

 

北京印刷学院叶新教授报告(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叶砚联署)

 

上海鲁迅纪念馆乐融研究馆员报告

 

上海鲁迅纪念馆乔丽华研究馆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王宇平副教授报告

 

独立学者徐自豪先生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玛瑙花讲师报告

 

扬州大学金传胜副教授报告

 

商丘师范学院常丽洁副教授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杨华丽教授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刘云副研究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徐从辉副教授报告

 

江苏理工学院朱洪涛副教授报告

 

国外学者专场历来是手稿国际研讨会的亮点,往往在理论、方法论等层面为国内学者带来启迪。本届研讨会的国际学者专场安排在8日下午第二时段,易鹏教授在线担任主持并评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寇志明(Jon Eugene von Kowallis)、波兰亚捷隆大学教授马特乌斯·安东钮克、圣约翰保罗天主教大学教授沃伊切赫·克鲁舍夫斯基、法国索邦大学现代手稿与文本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兰兹·约翰森、日本白百合女子大学教授井上隆史、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语系副教授马克·拜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当代文本与手稿研究中心博士生王缜虹等7位学者进行了精彩报告。其中寇志明教授的现场报告,回溯了个人从事鲁迅手稿研究的缘起与经过,报告了对于《鲁迅自选集》序中一处重要异文的发现,并作出了阐释。包括易鹏教授本人在内的其他学者的在线报告,则分别结合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手稿、波兰诗人尤里乌斯·斯洛瓦茨基手稿、菲洛马特档案、保罗·瓦莱里手稿、三岛由纪夫手稿、福楼拜手稿等案例,论述了电子数据库、创意共同发展、文学瑰宝的数字复兴、文本生成批评溯源、生成批评与数字人文、手稿中的密码生成、文本生成学的运用方法等理论问题。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寇志明教授报告

 

8日晚,会议分两组召开青年论坛。近30位青年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发言,展示他们在手稿领域的新发现与新思考。其中A组由汤志辉副教授主持,孔刘辉教授担任评议,报告人包括:河北大学讲师朱文健,赣南师范大学讲师吴泰松,武汉大学硕士生董笑(与武汉大学陈建军教授联署),福建理工大学讲师傅智伟,东北师范大学讲师王增宝,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张翕然、刘竺岩,淮北师范大学讲师张智勇,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赵坤,上海大学博士生栾懿,山西师范大学讲师关海潮,南京大学博士生黎万峡、李晓晓,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童一菲,山东大学本科生王贵豪。B组由曾祥金副教授主持,金传胜副教授担任评议,报告人包括:南京大学博士生史峻嘉、佟杨、祝贺,中山大学博士生刘平,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徐寅忆、郭佳乐、杨森、徐小雅,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曾奕、宋子蕤,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盖晓曼,复旦大学博士生理凌云、赵靖怡,复旦大学硕士生张宝元。

 

青年论坛A组

 

青年论坛B组

 

9日上午的主旨报告分别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乔丽华、中南大学教授易彬主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崔文东评议。中南大学易彬教授、同济大学祝宇红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郑绩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崔文东助理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凌孟华教授、国家图书馆程天舒副研究员、上海鲁迅纪念馆施晓燕研究馆员、湖南大学汤志辉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曾祥金副教授、复旦大学杨新宇教授等10位学者发表了报告。

易彬在题为《鲁迅译〈小约翰〉手稿发微》的报告中,梳理了鲁迅译《小约翰》的版本源流,并考察其文本生成时间,辨析“初稿”与“改定稿”之关系。

 

中南大学易彬教授报告

 

祝宇红在题为《1957年的“戏剧一版”为底本的〈雷雨〉“付印本”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以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单行本《雷雨》为底本进行修订的“付印本”,能够全面反映曹禺对剧本进行修订的方法和策略,可以视为《雷雨》各修订版中唯一可见的完整手稿。

 

同济大学祝宇红教授报告

 

郑绩的报告题为《大数据时代下中国现代文学图像史料的应用与研究》,报告分类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图像史料研究应用的历史进程,阐释分析了各类图像史料所产生的研究意义,展望预判了在当下的研究环境和研究工具下,图像史料的应用空间与可能作用。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郑绩研究员报告

 

崔文东的报告《鲁迅早期文言论文初刊本、校改本、再刊本之文字差异及其成因》,探究鲁迅早期文言论文初刊本、校改本、再刊本之文字差异及其成因,指出这三个版本之文字差异,并结合文言论文所依据的日文材源,探究了鲁迅从清末到五四时期文学思想的发展及演变,窥测鲁迅在不同时期依赖的学术资源。

 

香港中文大学崔文东助理教授报告

 

凌孟华在报告《冰心致胡适书信手稿重探》中集中分析《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收录的两通冰心致胡适书信与一通冰心集外书信,指出这些书信在考察人物交游、编纂作家年谱等方面的意义。

程天舒介绍国家图书馆藏梁启超手稿《木兰从军》,认为这件未刊手稿能补充丰富梁启超的戏曲创作序列,以更多面相展现梁氏戏曲作品独特的美学风格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施晓燕考察胡也频梳理《故乡》手稿与初刊本的异同,比较手稿《在X镇》的内容增减,探究《故乡》与《在X镇》的写作时间先后,论述了胡也频文学创作思想的变迁。

 

上海鲁迅纪念馆施晓燕研究馆员报告

 

汤志辉的报告《“我们把热血献给国家、献给民族”——郑振铎抗日相关佚文六则考释》,探讨郑振铎与抗战相关的6篇佚文,认为这些文章显示了郑振铎或以文学出版声援抗战,或以四处演讲参与救国,或以发表宣言表达爱国情怀,可以彰显郑振铎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所作的贡献。

 

湖南大学汤志辉副教授报告

 

曾祥金的报告《作为朋友、编辑和校长的熊佛西——〈熊佛西全集〉“通信编”补遗》,梳理了新发现的12封熊佛西集外书信,通过阐释,呈现出一个作为朋友、编辑和校长的熊佛西形象。

 

西南交通大学曾祥金副教授报告

 

杨新宇的报告题为《夏衍致戈宝权的集外书信及其他》,论述了戈宝权与夏衍关于山上正义墨迹往来通信的生成语境和文献价值。

 

复旦大学杨新宇教授报告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提交了书面报告《〈一个人的战争〉的版本和修改研究》,复旦大学图书馆陈丙杰研究馆员提交了书面报告《“沉思试验”——从无名氏〈1945年日记〉看〈无名书〉萌芽过程》,分别针对当代小说家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和现代作家无名氏的日记手稿,作出相关论述。

在本次国际手稿学研讨会上,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手稿与手稿学年度报告(2023)》。这是继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2)首发年度报告以来发布的第二篇年度报告。报告全文近30000字,从“手稿影本的出版、影件的发表”“手稿的整理出版”“手稿研究”“学术会议”“拍卖与展览”“立项课题”共6个方面,对一年来手稿业界和手稿学界的新发现、新成果、重要事件等予以汇录总结。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关注,料将对手稿业界和手稿学界产生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向部分与会专家赠送了《纸上得来——东师手稿训练营七周年纪念集》与《名家手泽赏读》两本资料。《纸上得来》收东师手稿训练营师生文章32篇,其中主体部分为营员同学撰写的感悟文章(多已在“手稿研究”公号发表),展示了训练营作为第二课堂和科研平台的工作模式、科研成绩与育人实效,也是该中心长期秉持的“本科生做科研”“做中学”“在项目中培养专业能力”等理念的集中反映。《名家手泽赏读》汇印了老牌文学期刊《鸭绿江》2023年度同题专栏的全部12篇文章。该栏目由东师手稿中心承担组稿与主撰,选择文字内容与书法形式两美、史料意义与艺术价值兼备的名家(以当代作家学人为主)手泽,配以赏读文章,叙述史事原委,揭示审美要点。两书获得好评,并征得若干专家欣然题耑。

 

东师手稿中心《纸上得来》《名家手泽赏读》两书书影

 

会议闭幕式由王锡荣教授主持,徐强教授作学术总结。徐强简要回顾连续4届国际手稿学研讨会的历史,指出本次会议在参会人数、论文数量上创下新高,既显示了理论手稿学的新进展,也在其他多方面继续反映研究话题、模式、方法上的多样性。国际专场、鲁迅手稿研究、整理项目的推进、档案手稿研究、文博机构与期刊界的观点、青年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的参与,都是本次会议的明显亮点。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研讨深入扎实,富有成效,展示了手稿研究界的良好学风和会风。他同时指出,在新文科背景下,手稿学作为多学科交汇的新学术领域,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魅力。这次会议作为疫情后国际手稿学研讨会的第一次线下举行,也将会是手稿研究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预示着手稿学的积极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王锡荣教授主持闭幕式

 

东北师范大学徐强教授作学术总结

 

易鹏教授在线主持并评议国际学者专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