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新展预告 | “求实——严家炎学术文献展”即将开幕
  来源: [ ]

1933年11月14日,严家炎出生于上海市宝山县。2023年11月14日,正值严家炎九十华诞,中国现代文学馆将依托严家炎捐赠的一万余件文献,举办“求实——严家炎学术文献展”。

 

 

严家炎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第二代学人”的领军人物,所著《知春集》《求实集》中的文章为学风建设发先声立标杆,对学科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仍供给着今日的现代文学研究,已被公认为不可替代的学术经典。

严家炎是中国作协的老朋友,特别是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给予了殷切关心和大力支持。2014年3月到7月,严家炎陆续将近万册藏书和书房家具、名人字画等无偿捐赠给文学馆。2021年5月,严家炎再次将1500余封书信、400余份手稿捐赠给文学馆。此次,我们将展出严家炎手稿、笔记资料、照片、图书等134件珍贵藏品,循“求实”之脉络,仰望文学之星标。 

 

展标与前言

 

第一单元名为“知春”。张张照片见证着在成为学者之前,严家炎首先是从宝山县严家巷村走出来的一个痴情的文学青年、一名文艺工作者。1950年,严家炎本着“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的信念,考取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他先在安徽从事了七年建设工作,195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文艺学副博士研究生,1958年10月留校担任教员,迅速成长为一个卓越的青年批评家和杰出的文学史研究者。

 

严家炎著《知春集》《求实集》

 

20世纪80年代春回大地之时,百鸟思鸣,学科正待重建,许多课题需要重新探讨。第二单元“求实”之题,正是对严家炎以实事求是之精神奋发自勉,考察旧说、总结经验、开垦学术荒地的最有力概括。该单元将展出严家炎《新事物在艰苦中生长——重评丁玲小说〈在医院中〉》《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金庸小说研究·序言》等手稿,还有金庸赠给严家炎的阅读支架等珍品。

 

严家炎《金庸小说研究·序言》手稿

 

进入第三单元,首先将通过一部《回忆我当“保姆”的日子》手稿,走近作为学术组织者的严家炎。197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一会一刊构成了新时期学科重建的核心,而严家炎自称“保姆”,怀着责任心与公心承担起二者的大量工作。此外,琳琅陈列的文学史,以及丛书、文集、工具书等文献编写材料也将在这一单元亮相,这些展品汇聚着作者的心血,是新时期学科恢复与建设珍贵的记忆。

在第四单元,我们将看到“走出百慕大”的“现役批评家”严家炎。他在《走出百慕大三角区》一文中称:“文艺批评意味着可能排他,但又不该走向专制。”从原始材料出发,在自由阅读基础上进行设身处地的理解,同时深度介入正在发生的文学现场,在一篇篇警惕而深刻的文学评论中,体味批评家字字句句的斟酌与用心,正是此次展览的独家彩蛋。

 

严家炎《走出百慕大三角区》手稿

 

在第五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过从“春华”到“秋实”的季节。执教六十余载,严家炎兢兢业业,为学科培养了大量生力军。在此单元中,除了严家炎的授课讲稿和手写日志,我们还挑选了先生珍藏的北京大学1985年和1986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学生们的学习心得体会等,感受为师者的严谨与细腻。

 

1981年,严家炎与王瑶联合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合影。

 

第六单元“求索”,源自严家炎亲笔所书“生命不息,求索不止。书以自勉。”本次展览的压轴展品为严家炎77岁时所写的《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晚清小说》手稿。2010年,这篇将学科起点追溯至甲午战争前夕的文章一经发表,其相关论断便引起了极大争议。在压力面前不畏缩,不后退,“目的无他,无非是想把问题探究得科学一些、准确一些而已(《求实集》)”,先生对学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而这探索之品格亦是中国新文学的精神核心。

 

 

策展过程得到了严家炎先生、卢晓蓉女士和吴宝三、解志熙、李今、段美乔、田露、张蕾、祝宇红等老师大力支持,特致谢忱。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