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开幕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

 

“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第五单元“我同祖国在一起”展区

 


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向在民族记忆星空上铭刻英雄之名的作家们致敬!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70多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70年后的这一天,中国作家协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正式向公众开放。

五大单元、233件珍藏文物,不仅展现英雄,也展现英雄怎么被书写、被记忆

置身于手稿、书信、日记、报纸、便笺、函件、字画、照片之中,观众宛若回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

五大单元、233件珍藏文物,展览为何以“坐标”为名?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向记者解释道:“既然是坐标,必然要从精神层面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抗美援朝英雄就是如此,我们不仅要展现英雄,也要展现英雄是怎么被书写、被记忆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

“坐标意味着锚定。”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副主任王雪认为,它既是一个时空的锚定,指向抗美援朝胜利的事件;也是一种精神的锚定,铭记文学对抗美援朝的观察记录;更是一种历史与未来的锚定,刻写了中华民族对英雄的崇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憧憬。

第一单元“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主要展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抗日军政大学》《在枣园过年》三部著作的手稿。

第二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围绕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展开,该文被选入中学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最可爱的人”也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

第三单元“英雄儿女”,展出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手稿复制件、《赴朝日记》原件和《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等抗美援朝题材的出版物校样等。

第四单元“上甘岭”,展出长篇小说《上甘岭》油印修改稿(现存最早版本)、《上甘岭》电影剧本和林杉的《上甘岭采访笔记》原件。

资料显示,新中国共派出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及中国文联赴朝创作组,参与作家创作出的“战地合唱”被收入最后一个单元“我同祖国在一起”。他们奔赴前线,见证历史、记录历史,同时也开启历史、创造历史。

只有意识到幸福,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在李敬泽看来,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除了政治、军事上的种种因素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次把全中国人民团结、凝聚起来的精神洗礼和淬炼。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后,全国文艺界人士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共同战斗,书写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无畏壮歌。

“在抗美援朝战场第一线,作家们亲身感受英雄们的精神风貌,从而找到自己书写的方向。”李敬泽说。

“在抗美援朝的相关叙事书写中,巴金的《团圆》手稿、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林杉的《上甘岭采访笔记》是最具光芒的三件珍品。”李敬泽表示,之所以要围绕它们设置单元主题,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且作品本身或衍生作品为大众广泛熟知。

抗美援朝期间,魏巍三次入朝。《谁是最可爱的人》提到的松骨峰战斗情形,正是他在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采访了解到的。回国后,魏巍含泪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4月11日,该文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面对身处和平环境中的读者朋友,文章在结尾写道:“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许多人问他,《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是怎么想出来的?他说,这不是我想出来的,这是我心中蹦出来的,是长期感情的积累。”魏巍的女儿魏平说。

看到手稿,遥想作者当年是怎样一笔一划、增删修改,写下对志愿军战士的种种印象

同其他革命文物展览相比,“坐标”的最大特点在于手稿等文字类展品比重较大。为了避免形式单调乏味,主办方摒弃了简单罗列介绍文字的做法,“不能把观展做成仰头看黑板报”。

“让文学展览变得生动,关键在于让布展具有可视性、可看性。我们这个展览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也是一个记忆和精神的空间。希望观众进入这个空间,就能感受到思想和情感的辐射力、感召力。”李敬泽说。

凌乱的岩石,破旧的掩体沙袋等造景,甚至还有一把饱经枪林弹雨的军号……现代文学馆打造的“实景战地书房”,再现了当年赴朝作家“冒着危险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写作,缺桌少凳,只能像蛤蟆一样趴在地铺上写作”的工作场景。

“手稿中凝结着的是历史的现场。看到手稿,遥想作者当年是怎样一笔一划、增删修改,写下对志愿军战士的种种印象,知道这些作品是怎么来的,感受肯定大不相同。”李敬泽说。

以《团圆》手稿为例,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小说,但是一定知道电影《英雄儿女》。片中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感动了无数影迷,成为中国影史上的经典片段。对于谁是王成、王芳的原型,巴金曾给予说明:他们的原型是多个参战部队涌现出的众多战斗英雄的缩影。

王雪介绍,在表现形式上,团队以电影截图的方式提炼出《英雄儿女》内容大纲,制成连环画,方便观众快速了解情节概要。在连环画背面,则将与电影台词对应的《团圆》原文列举出来,其中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以展示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中的“母本”功能,以及电影对于小说主人公的精彩再创造。最后,用电影主题曲《英雄赞歌》将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配合巴金战地照片、实景纪录片片段、写作《团圆》时的书房制景等,引导观众沉浸到作家的创作中来。

“相信到此时,再看凝结作家心血的手稿,一定能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与情感触动。”王雪说。

引导观众走向历史、走向亲历者、走向大时代的风云激荡

“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无名高地有了名”“不当模范不相见,不当英雄不回家”“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些经典话语,在展览现场汇聚成了一面充满力量的金句墙,令人动容。

同样令人震撼的,还有展览第五单元的巨幅照片墙。38军战士们穿着被戏称为“地垄沟”的军衣,已是飞絮片片;在281.2高地上,前来凭吊的作家黄谷柳轻轻抱起一只晒太阳的小猫;巴金与黄谷柳等沿着交通壕下山,不远处的路标上写着“保卫世界和平之路由此进!”……70张照片,70个瞬间,引导观众走向历史、走向亲历者、走向大时代的风云激荡。

1951年4月,黄谷柳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不到一年,他又随着中国文联赴朝创作组,二赴朝鲜。他用手中的相机,将战地上的感人瞬间定格在无数张胶片中。2003年,黄谷柳的外孙女黄茵在外公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批摄影胶片。她将这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胶片冲印出来,带着这些珍贵的照片、黄谷柳赴朝日记以及相关人士的回忆文章,专心踏上了探访查证之路。通过不懈努力,黄茵整理出版了《黄谷柳朝鲜战地写真》《1951—1953,中国的文人与中国的军人:巴金与他的战友们在朝鲜前线》等书籍。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们不仅要做好展品征集和收藏工作,还要在开发正向话题、生产活化产品,开设党建与学校第二课堂等方面下功夫,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走出库房,真正‘活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李敬泽说。

对于如何用好红色资源,王雪认为就展览而言,需要深入把握展览主题的精髓,在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蕴基础上,深刻体悟人民文艺的内在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学类革命文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讲好展品故事、时代故事、精神故事。最后,还需发挥全国文学馆联盟的优势,推动建立联合办展与巡展机制,进一步凝聚优质红色资源。

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