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 文学馆派员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来源: [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国现代文学馆派员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精神,探索数字技术在文学博物馆领域的应用与融合,近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组织展览部工作人员参观考察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创新理念,探讨如何用科技手段为博物馆注入活力,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展项主要突出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圆厅和“光影抒华章 奋斗新时代”主题展览中。其圆厅整体为不规则环形幕,是馆方联合冬奥会开幕式大屏幕系统提供方安装的大屏幕系统,采用大间距低密度LED屏,内倾角仰式超大屏墙创造强力视觉冲击。其中,位于圆厅正中的立面显示屏高25米、宽10米;位于圆厅地面的异形显示屏为700平方米。两者总面积约950平方米,是国内最大室内锥筒结构异型曲面内挂屏。圆厅环幕加上两块巨型大屏,呈现出光影交汇、气势磅礴的沉浸式场景,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科技的魅力。

 

 

“光影抒华章 奋斗新时代”主题展览分为“壮丽70年”和“奋斗新时代”两部分内容,通过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集中展现了新时代电影发展的精彩篇章。在展厅内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真实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墙面上除了丰富直观的图片及文字内容外,还配备了播放相应电影片段的电视机,带领观众回顾经典;在电影洗印厅,观众可以通过幻影成像演示台,观看利用合成技术模拟工作样片的生产制作过程。

 

 

 

 

 

结合观展体验,参观人员结合文学馆展览工作,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学展览谈了体会和想法。

 

第一,策展阶段要提高数字化思维能力。与电影博物馆展厅数量庞多不同,目前文学馆除了常设展厅之外,只有三个常用的临展厅,以往展览主要通过公众号文章、官网新闻信息,以及其它长期合作的官媒推送,实现展览的宣传。目前正在相继完善微信参观平台与二维码导览等一系列公众服务项目,力图打通线上了解、探知藏品的渠道,丰富观众的感官体验。但在新媒体格局发生变革的大环境下,我们也可以尝试从脚本撰写这一起始点开始,寻找潜在的展览热点话题以及热门展品,围绕这些兼具吸引力和正能量的展品进行深度挖掘,学习并尝试用短视频、纪录片、金句数字书签等形式,增加展览和展品宣传的方式方法。不仅如此,工作人员也应该锻炼提升自己的数字化思维能力,在撰写展览脚本、筛选展品的过程中,将展厅中的展品信息、空间信息、声光电信息,以及新媒体互动形式等在头脑中提前联动,让展品的多方位价值立体呈现。

 

第二,设计阶段应广泛对接数字化资源库,实现数字化资源库和文学展览的有效连接。中国电影博物馆的最新展览中呈现了很多数字化的展项和数字信息,文学馆的展览也应该尝试多与数据平台或者互联网公司合作,熟悉大数据、利用大数据。

 

第三,通过借势数字时代发展,提升互动体验,在展览中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现代文学馆是公益性的公共开放服务机构,应充分考虑年龄、知识结构、兴趣喜好不同的各类人员的需求。因而,在互动应用设计上要坚持以观众为本,重视人性化设计和教育内容互动有机融合,特别是把文学丰富的内涵和交互体验设计相结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文学馆展览的参观体验。

 

第四,探索新技术在馆藏资源保护中的应用。据了解,中国电影博物馆正在对《火车进站》《北京在建设中》《生死恨》等老电影片段进行数字化修复,让历史影像资料“焕发新生”。如果文学馆也能利用AI修复技术对馆藏珍贵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并将这一过程以展览的形式体现出来,应该也能成为一个比较新颖的展览选题。

 

在参观结束后的研讨交流中,参观人员纷纷表示,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实际工作相融合,在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准确掌握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基础上,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作为拥有90万件藏品的文学博物馆,所有馆员都有责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红色篇章。数字化赋能文学馆,是时代赋予的全新课题,我们必须找准文学馆数字化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守正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用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现代文学馆高质量发展。

 

张宏森书记曾谈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交流可以提高办馆经验和管理水平,同其他馆之间要多交流,扩大视野、开放办馆、吸收营养。”这次参观令工作人员在自觉提高运用新媒体和数字信息技术能力、探索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等方面都深受触动,作为新时代的文学馆人,面对新的发展前景,大家要甘于付出、立志成才,敢于吃苦、敢于担当,努力把中国现代文学馆建设成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让人敬重的文学阵地、数字赋能的靓丽窗口,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