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刘青:传承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的文学精品
  来源: [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作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根基和资源。山东省作协积极团结引领全省广大作家潜心创作,依托山东文学馆,打造山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项目。山东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学府,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表达的学术主张,辛弃疾、李清照豪放婉约双峰并峙,范仲淹在山东留下的文化遗迹,《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桃花扇》等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都在山东文学馆常设展厅展出,每年接待学生、社区群众等各类人员,开展多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今后我们计划持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齐鲁红色经典文学进行更加深度的挖掘和结合,开展一系列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学经典的活动,继续推出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的文学精品佳作,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学的智慧和才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贯通着历史和现代,是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全面把握,也是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对创造新文化的深刻思考与恢宏擘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切文化艺术的母体。也可以说,它是一切文化产业的源头和支撑,离开它,我们的文化底色就会失去其丰富性和斑斓的色彩。文学作为世界人民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具有重要的作用,负有特殊的责任。

 

首先,文学的“根”应永远深扎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没有民族文化之根的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锻造这个民族文学特征的最基本因素。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文明史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其中传承下来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凝练而成的《论语》《楚辞》《史记》《资治通鉴》《文心雕龙》等作品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需要我们进一步不断地探索发掘。

 

其次,文学的“茎”应永远茁壮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文学创作应从人民的生活中发现和提炼素材,从细微处发现让人心动的故事。作家不是被动地反映生活,也不应机械地复制生活,而应是主动地、生动地再现生活的真实与精彩,为人民奋斗留下炽热而凝重的记录。应像老一辈的杰出作家一样,俯下身子、耐住性子,真正与人民打成一片,与生活融为一体,从最基层汲取营养。如此,我们的文学事业才能在不断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另外,文学的“叶”应永远摇曳在书写新时代的波澜中。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譬如传统意义的“农村”向“现代乡村”的演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山乡巨变”等等。新时代许多优秀作家与时代同步、与家国共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浓厚的社会关切,书写着新时代的新华章。文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立足中国大地,将新的中国故事讲好,以文学的新书写新发展展现新时代的新气象新风貌新人物新故事,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山东文学馆馆长)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