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王军:发挥中国现代文学馆宝库窗口作用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来源: [ ]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6月6日,中国作协召开党组书记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部署贯彻落实工作。6月7日上午,中国现代文学馆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扩大)会议精神,中国现代文学馆班子成员及各部室代表作交流发言,文学馆全体同志参加会议。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鲜明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文学馆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表示,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准确掌握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深刻认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也是国内最早、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类文学博物馆,是中国作协和中国文学界的宝库和窗口。目前,馆内藏有作家手稿、书信、图书、期刊、字画、实物、照片、视频等90万件文学资料。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守护好文学前辈留给我们的中国文学宝库。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文学馆进一步加强征集工作。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对网络作家、剧作家、港澳台作家、海外华人作家等开展重点征集,取得了突破性成果。4月12日,蒋胜男等4名网络作家作品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蒋胜男把她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手稿《江湖烟云》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4月21日,我们借助中国作协“剧作家活动日”,实施中国现代文学馆优秀剧作典藏计划。刘和平捐赠电视剧《雍正王朝》、祁剧《甲申祭》手稿,陈涌泉捐赠《鲁镇》手稿,9家影视公司捐赠《流浪地球》《觉醒年代》《江山如此多娇》《琅琊榜》《三体》等多部优秀剧本,成为新时代戏剧与文学深情拥抱、共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主题教育期间,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台湾作家绿蒂、张晓风等参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捐赠自己以及余光中等知名作家手稿。特别是5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与台湾作家陈映真夫人陈丽娜女士签订了《陈映真文学资料捐赠协议》,首批入藏资料包括《忠孝公园》《山路》等代表性作品手稿200余部,以及《第一件差事》《将军族》等著作的早期版本。陈丽娜女士表示,将把陈映真从台湾辗转运回大陆的3000余册珍贵藏书、笔记等文学资料陆续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按照中国作协党组安排,中国现代文学馆将设立陈映真文库保管珍藏好这些文学资料,同时也将设立陈映真馆藏文献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我们计划在11月份,陈映真文学资料全部入藏后,在陈映真生日之际,举办简朴隆重的捐赠仪式,同时发布学术研究计划。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物、特别是革命文物具有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习近平总书记仔细观看了“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经典红色作品的手稿及图书版本,感慨地说:“这些书当年都看过,激励了多少人啊。这些优秀的老作品、老片子,现在也应该拿出来看一看、放一放。”中国现代文学馆拥有这八部红色经典中的六部作品的手稿,总书记所看到的手稿,就是出自我们文学馆。今年纪念曲波同志诞辰百年之际,他的家人将《林海雪原》手稿捐给文学馆,丰富了文学馆革命文物馆藏。当前,文学馆正加强革命文物征集、申报、定级和数字化、研究、展览等一体化推进工作。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为代表的革命文物,是百年来中国作家记录、书写中国历史伟大进程的经典之作,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我们必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红色篇章。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和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坐标”将于7月份开展。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志存高远、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学馆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学的途径,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和数字信息技术的能力,探索融入现代传播格局,以新话语、新思维、新手段、新途径推进馆藏资料的保护、开发、推广、利用、研究一体化,努力把中国现代文学馆变成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让人敬重的文学阵地、数字赋能的靓丽窗口,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