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
  来源:文艺报 [ ]

3月19日,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致辞并为获奖者颁奖。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聂伟,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汤家珍,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毕胜和副社长李伟长等主办方代表,陈思和、王锡荣、程光炜、吴俊、王鸿生、郜元宝、李洱、罗岗、文贵良等评委和学界代表,以及唐弢先生家属代表、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者、第十届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参加活动。颁奖仪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李敬泽、陈思和与五位获奖者合影

 

李敬泽在致辞中说,唐弢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藏书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唐弢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颁发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就是对先生那一代人文学精神最好的纪念。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评选,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几代学人的关心和支持。这让我们充满信心,把这个奖办得越来越好,使之成为一代又一代满怀理想和才华的青年学人踏上他们更为宽阔的学术道路的过程中的重要路标。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意在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鼓励年龄4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第十一届评奖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在本届评选中,熊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突进的艺术与革命意识的重构》、路杨的《经验、情理与真实——再论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转变”》、朱羽的《自然历史的“接生员”——周立波1950—1960年代短篇小说的“风格”政治刍议》、陈培浩的《“现代汉诗”与中国诗学“当代性”的生成》 、袁先欣的《沈从文三十年代中后期湘西叙述中的民族与区域》5篇论文获奖。

 

在颁奖仪式上,阚宁辉表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积极致力于发现和扶持青年作家和评论家,通过设立短篇小说双年奖、策划“微光”批评丛书、参与举办学术论坛等举措,架起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出版之间的桥梁,为推动文学事业向高峰迈进做出新的更大努力。评委代表陈思和谈到,在评选中,评委们完全是根据论文质量的好坏来进行投票,目的是选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同时,通过举办论坛、对谈等活动,搭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平台,也有利于促进青年学人的快速成长。获奖者代表袁先欣说,新文学或现代文学的伟大,正在于包括唐弢先生在内的一代人将生命和血肉的力量投入其中。前辈学人的文学研究,也往往有着深切的时代关怀。我们应将这些珍贵传统传递和延续下去。

 

为纪念唐弢先生诞辰110周年,主办方对本届奖杯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奖杯是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唐弢书椅进行3D复原等比例缩小。“书椅”模型可以从基座中取下,翻转、折叠变成登高取书用的“梯子”。取“学问当坐冷板凳,研究甘作他人梯”之意,期望广大青年学者能够以书为伴,以学问为志向,以老一辈学者为榜样,在学术研究上不断精进。

 

颁奖仪式后,举行了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大家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这既是对以往百余年奋斗历史与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未来发展路径作出的有力阐释。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学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阐释文学与时代、社会的紧密联系,从一个独特视角挖掘出那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意义空间,并进而准确地把握新涌现作品中的新经验、新方法。

 

此次颁奖仪式和研讨会是“中国文学批评新力量”系列活动之一。在18日至19日两天时间里,青年批评家们还参加了首届短篇小说论坛、思南读书会对话活动、“唐奖”青年学者对谈等活动。主办方表示,这些活动是中国现代文学馆落实中国作协2023年度重点工作,增强为高校、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学术支持的能力,推动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的继续发展,培养中国文学批评新力量的重要举措。


附:第十一届(2021年度)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授奖词

 

1.熊鹰:《<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突进的艺术与革命意识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4期

熊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突进的艺术与革命意识的重构》熟练运用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材料,以德国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在1930年代初对中国革命及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为线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了德国-中国-日本等多重语境的比较分析,不仅为鲁迅在1930年代对左翼文学运动的组织和领导权的思考提供了独特诠释,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案例。

 

2.路杨:《经验、情理与真实——再论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转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

路杨的《经验、情理与真实——再论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转变”》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古元木刻在开掘新生活与旧形式的创作经验,指出古元的形式探索真正关切的是如何通过扎实创作,构造富于情感性的艺术“细节”与有条件的“真实”,从而在根本上贴近农民的生活经验、情理结构与身心感觉。

 

3.朱羽:《自然历史的“接生员”——周立波1950—1960年代短篇小说的“风格”政治刍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4期

朱羽的《自然历史的“接生员”——周立波1950-1960年代短篇小说的“风格”政治刍议》接续唐弢对于周立波新旧叠合风格的解读,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富于说服力地呈现了周立波所认同且依赖的“政治风格”,在“以小见大”中折射时代的伦理难题,具体而微地重构了周立波作品中作为“生”之“态”的社会主义生活世界,为我们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提供了文学经验的线索。论文切入点准确独到,同时具有理论和历史的纵深。

 

4.陈培浩:《“现代汉诗”与中国诗学“当代性”的生成》,《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第3期

陈培浩的《“现代汉诗”与中国诗学“当代性”的生成》 紧紧抓住“现代汉诗”与“当代性”两个概念,将其作为现象及理论问题展开探讨。论文涉及如何看待现代性,如何面对现代性的产生和展开,如何面对非西方艺术在现代化与主体性之间取得复杂、微妙、艰难的平衡等重要问题,为现代汉诗研究提供了富于启发性的新思路。

 

5.袁先欣:《沈从文三十年代中后期湘西叙述中的民族与区域》,《文学评论》,2021年第2期

袁先欣的《沈从文三十年代中后期湘西叙述中的民族与区域》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沈从文笔下的苗人,与湘西苗族调查、苗民革屯运动进行了历史性对读,深入解剖了作家对民族、地方、国家等问题的介入和思考,有力地呈现了沈从文的族群观念与同时代的知识生产、政治事件、民众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视野开阔,史论结合,深见功力。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