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馆讯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 馆讯速递
《汪曾祺别集》发布式暨研讨会在现代文学馆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

《汪曾祺别集》揭幕式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

 

12月23日下午,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北京读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汪曾祺别集》发布式暨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鲍洪俊,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曾祺别集》主编汪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作家莫言、阿来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通过视频连线为《汪曾祺别集》的出版发来贺辞。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李洱,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汪曾祺全集》主编季红真,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风以及《汪曾祺别集》编委苏北、龙冬、顾建平、王树兴、宋丽丽等参加活动。发布式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虞文军主持。

 

《汪曾祺别集》

 

《汪曾祺别集》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其作品文字飘逸,返璞归真,在平淡中见真味,深受广大读者的推崇和喜爱。为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由汪曾祺哲嗣汪朗主编与熟悉汪先生的作家、学者、编辑协同编选而成的《汪曾祺别集》,于今年12月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别集共20卷,共约200万字,包含小说、散文、剧作、诗歌、书信等。

 

李敬泽致辞

 

李敬泽在致辞中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汪曾祺别集》的出版证明了汪曾祺的丰富和复杂,起码,他比我们想象的、理解的要复杂得多。汪曾祺不光是“五四”之后现代文学传统和1949年之后社会主义文学传统的重要的在场者、参与者,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传统的重要的在场者、参与者,甚至是引领者,从这个层面来说,他与我们的现代文学传统、社会主义文学传统、民间文学传统以及新时期以来各种文学潮流之间还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关系,而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梳理、探索和研究。今年是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我们在此纪念汪曾祺,一方面,重温他的可爱和温暖,重温他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重温他对生活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把他作为20世纪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资源。

 

鲍洪俊致辞

 

鲍洪俊介绍说,浙江文艺出版社组织策划的这一套《汪曾祺别集》,从筹备到编辑出版,历时三年之久,他将此别集的出版视为一场跨世纪的文脉接力。1988年,汪曾祺自编的文论集《晚翠文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汪曾祺以家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此后,浙江文艺出版社不间断地推出了汪曾祺的一系列小说集、散文集。一代代浙江出版人与汪曾祺及其家属之间持续书写的文脉传承,成就了今天的《汪曾祺别集》。

 

汪朗致辞

 

汪朗谈到,近些年来汪曾祺的各种作品出版了大概二三百种,各有侧重点,但相对完备、有特色的,一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汪曾祺全集》,还有就是今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别集》。但这套别集与市面上常见的汪曾祺作品选集不太一样,它的字数要多出不少,收录文章数量也多,而且涵盖了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剧本、书信等体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

发布式后,还举办了《汪曾祺别集》出版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汪曾祺的时代意义与阅读价值、《汪曾祺别集》的学术价值与出版意义等话题展开研讨。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主持。

为什么是汪曾祺?

李敬泽认为,汪曾祺的作品中有一种温暖和煦的东西,读他的作品,能感受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和他对待生活的平和态度,他的为人和为文是一体的,他本身就是一个温暖的作家,这和他写过的诗“人间送小温”不谋而合。

李洱用“一个不断生长的作家”概括汪曾祺。汪曾祺去世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阅读和研究,恰恰证明了他的“生长性”及其作品拥有的持久的生命力,并且对当下时代和这个时代的阅读者持续地产生着影响。谈到语言,李洱说汪曾祺的语言“碧绿透亮”,倾向于口语化,烟火气十足,既有家乡高邮地域环境的“基因”作用,也受到北京、张家口等地方言的影响。这种口语化写作对从事写作的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王风看来,汪曾祺的独特性在于他是跨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两个时期的“穿越”作家,他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现象。上世纪40年代他追随当时的创作观念、手法和技巧,到了80年代,当先锋作家们尝试选择西方的叙述路径时,汪曾祺却回到遥远的“民族传统”,凭借对文学的独特判断,他不会也没有“顺势而为”,而是与当时的世界“背道而驰”,终于冲出了一条道路,后来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审美风格,也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读者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突围,填补了当代文学某一个局部缺少的东西。而且,他对生活的独特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他把写作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用生活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所以,他的写作很日常和生活化,阅读起来没有障碍。这也是他的作品依然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北也谈到,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上其实是一个“异类”,他在文学上是反其道而行的,他并没有按照我们理解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而这恰恰成就了他。

汪曾祺的孙女汪卉结合当下的阅读环境和年轻读者的阅读观感谈到,传统文学或者严肃文学,有时候会让读者觉得不够轻松,读者也没有那么多精力、脑力沉浸其中,而汪曾祺的作品轻松,幽默,不矫情,不沉重,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带着鲜活的烟火气,极容易代入和共情,但是文字却又无比的妥贴与讲究。这是汪曾祺的作品既能安放于生活之上,又能流动于网络之间的重要原因。

《汪曾祺别集》“别”在哪里?

季红真通过“全集”与“别集”的对比,肯定了《汪曾祺别集》“别”的独特性。“全集”侧重于学术性,强调研究和文献价值,编辑必须克制自己的个性;而“别集”侧重鉴赏性,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作为“选集”之一种,“别集”更凸显编选者的个性,是既满足于民间阅读又有助于学者研究的版本。而《汪曾祺别集》沿袭了汪曾祺选编的《沈从文别集》的思路,忠于汪曾祺的个性,呈现给读者的也是一套能体现汪曾祺个性的“别集”。这套“别集”的出版,对汪曾祺的阅读与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非往事集》《烧花集》编者徐强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研讨,他追溯了“别集”的取义渊源,总结《汪曾祺别集》之“别”主要别在选篇、体例、校勘、设计和编委团队。

杨早谈到,《汪曾祺别集》主要以“贴着人物去编”为主旨,把人物作为重要的对象来编选,每一卷每一篇选文,都是关于人物的一个侧面,通过对这些侧面的阅读、观察与理解,有助于大家读透汪曾祺。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等人参观汪曾祺书画展

 

汪曾祺画作

 

汪曾祺画作

 

当日下午,“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纪念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展”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铁凝,李敬泽,汪朗,季红真等人参观展览。此次展览展出了汪曾祺的书画作品62件,皆为汪曾祺晚年时期的精品力作,同时还展出了汪曾祺文学作品手稿10件,均由汪曾祺家人提供。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2月28日。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