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4日,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出席活动并介绍了本届评奖的相关情况。丁帆、孟繁华、陈晓明、王鸿生、陈汉萍、张志忠、范智红、刘勇、解志熙、高远东、傅光明等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部分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及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作者代表与会。颁奖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主任李洱主持。唐弢学术论坛同时举行。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出席活动并介绍了本届评奖的相关情况
本届评奖自2017年12月6日启动,初评环节于2017年12月31日结束,在规定期限内,共收到由各学术期刊负责人组成的20位初评评委推荐的60篇论文,20篇论文经评审进入终评。2018年1月13日,16位终审评委通过现场多轮投票,最终确定了5篇获奖论文,它们是:
- 《中国当代文学的“征求意见本”现象——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中心》
李丹
- 《“化俗”之超克——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与主旨辨析》
祝宇红
- 《试析1950-60年代台湾青年的“虚无”,重新理解“现代主义与左翼”——以陈映真、王尚义为线索》
李娜
- 《“事实性”的利用与“真实性”的表达——解读<小团圆>兼论张爱玲》
张欢
张晓琴
获奖论文基本代表了2017年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较高水准,体现了青年学者的思辨精神、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论文集》也同时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除获奖论文外,该书还收入了其他通过初评、入围该奖的15篇论文,以期更全面地向社会各界呈现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面貌。
唐弢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92年,其家人在先生逝世后将其全部藏书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赢得了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敬意。中国现代文学馆为此建立的“唐弢文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宝贵资源。为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鼓励青年学者进行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馆特别设立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奖金和评审经费,均由天津微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李敬泽为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者李丹颁奖

丁帆为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者祝宇红颁奖

孟繁华为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者李娜颁奖

李敬泽为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者张欢颁奖

王鸿生为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者张晓琴颁奖

嘉宾和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者合影
※ 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授奖词 ※
※ 李丹:《中国当代文学的“征求意见本”现象——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中心》
授奖词:就20世纪50至7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和编辑出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征求意见本”现象展开分析,勾勒了文学生产机制对作家主体、文本和文学史的深刻影响。论文角度独特,材料翔实,分析透彻,颇具见地。
※ 祝宇红:《“化俗”之超克——鲁迅<起死>的叙事渊源与主旨辨析》
授奖词:追溯鲁迅《起死》与王应遴杂剧《逍遥游》中“庄子叹骷髅”叙事的关系,探讨了鲁迅对“吃教”“无特操”文化的批判,凸现出鲁迅启蒙观的复杂张力。此文是近年鲁迅研究的重要收获,对于中国文学史上普遍存在的“重写”现象的研究亦具有启示意义,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学养与功力。
※ 李娜:《试析1950-60年代台湾青年的“虚无”,重新理解“现代主义与左翼”——以陈映真、王尚义为线索》
授奖词:把陈映真的左翼文学与五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先驱王尚义的虚无立场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解释了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台湾青年的“虚无”的历史构成,提供了探究现代主义与左翼文学复杂关系的新路径,对理解台湾当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 张欢:《“事实性”的利用与“真实性”的表达——解读<小团圆>兼论张爱玲》
授奖词: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张爱玲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张爱玲通过回忆呈现出的事实与试图达到的叙事真实,在小说中以何种方法相互缠绕;张爱玲的自我文本化过程又如何呈现了张爱玲的个人处境与认知局限。
※ 张晓琴:《“独药师”的文学之道——论张炜的意义》
授奖词:将张炜的创作过程看作寻找文学之道的过程。论文认为,道家文化的阴阳之道、自然之道以及人类的革命与信仰之道,构成了张炜文学世界纷纭的精神图景。此论文由作家新作回溯其全部创作,是作品论亦是作家论,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