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研究方阵 > 客座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郭冰茹
  来源: [ ]

郭冰茹,1974年12月出生,北京大学文学学士,中山大学文学硕士、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史和社会性别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论著有《革命叙事与现代性》,《十七年(1949-1966)小说的叙事张力》和《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性别建构》(即出)等,译著《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


批评观:

曾经有个大三的学生愁眉苦脸地来找我,她要写学年论文了,却完全找不到写论文的感觉。我让她多看点论文,找找方向,她却一脸无奈,说论文太乏味、太没个性、太多剪也剪不断的长句子。我想她是没有看到优秀的论文,但她的感受与当下的批评状况也并非全无关系。

我始终认为文学批评同样也是创作,作家以生活为蓝本,通过想象和虚构建造自己的艺术世界;批评家则以文本、以作品为蓝本,从自己的艺术感悟出发,借助有效的理论工具传递自己的艺术见解和价值判断。文学批评是以艺术感受力为基础的,所以好的批评应该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不应该被理论套牢。如果在对文本的阐释过程中,理论由工具变成了目的,那绝对是批评的悲哀;作家要深入生活,批评家的学术工作同样不能规避现实。一个批评家固然可以通过闭关修炼提升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却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隔绝而失去敏锐的洞察力,失去在与世界的关联中阐释文本意义的空间。所以好的批评应该是有现实关怀的,是有温度的,而不应该是无关痛痒的。

老批评家黄秋耘曾说:“假如艺术不能把真理的火种传播于人间,假如艺术不能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战斗,假如艺术不能拂拭去人们心灵上的锈迹和尘土,假如艺术不能给予人民以支援和裨益,这样的艺术就毫无价值,也毫无意义”。这段话针对的是艺术创作,同样也适用于文学批评。虽然当下的批评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创作,引领潮流,但它同样也不应该成为创作的附庸,流于肤浅的夸饰,它应该独立而有深度。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