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研究方阵 > 客座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黄平
  来源: [ ]

黄平,1981年生于辽宁,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1999-2009),在程光炜教授指导下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起,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承担《中国当代文学史》、《网络文学研究》等课程教学。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现代中文学刊》责任编辑、“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评委。著有《贾平凹小说论稿》等。近五年来(2007-2012)发表各类论文四十余篇;在《人民日报》、《东方早报》等发表评论三十余篇。曾获《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度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2011年度优秀论文奖。2011年度入选上海市高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批评观:

大时代与小时代

在博士论文的后记里,我曾将最后的致谢,献给故乡消失的图书馆。高中三年,我在这座常常只有我一个读者的图书馆里,与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希金相遇。回忆起来,有一个场景反复浮现,当时的我站在图书馆小得只能伸进去一条胳膊的窗口,紧张地等待着管理员帮我找着《大卫·科波菲尔》的下册,自己在不安中清楚地听到了心跳声。 

回想起来,从故乡消失了的图书馆开始,我决心以文学为志业。现在看来,往昔的一切或许带着十几岁的年龄常见的浅薄、夸张、自以为是的使命感,以及天真的英雄主义。但始终未变的是,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打通自己的“专业”与“生活”的可能性。

感谢书房外正在发生的一切,真切地和这个时代遭遇,高度戏剧性的甚或充满反讽色彩的当代生活,激活了大学十年的文学与理论资源:最值得“细读”的巨作,是以后现代式的想象力酷烈展开的当代中国。由此,我将自己现在乃至未来的研究工作,概括为“改革”时代的文学研究,一切文学——从路遥到郭敬明——都是“改革文学”,真正有效的批评,是以文学分析的方式真切阐释“中国故事”。在这个意义上,自己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新批评”+“福柯”,以我热爱的“细读”为基础,重新理解当代中国“主体”的治理技术,这套“主体”与“权力”的复杂纠缠,必然在这样或那样的叙述中显影。文学批评的意义感或正基于此,通过“形式分析”抵达“历史分析”,重新建立“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在“小时代”的裂痕与罅隙中,总有可能窥见“大时代”深渊般的暗影。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