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研究方阵 > 客座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傅逸尘
  来源: [ ]

傅逸尘:本名傅强,1983年8月生于辽宁鞍山,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在报刊发表文学理论批评文章80余篇,40余万字,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著有文学评论集《重建英雄叙事》(“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8年卷”,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航记》(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现为解放军报社文化部编辑、记者。


批评观:

重构文学批评“单纯”的能力

当下的批评家们似乎更看重理论本身在文学场域中的价值与意义,学术性、学理性成为评价文学批评的标准,导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文学批评在凌空虚蹈中孤芳自赏而不能自拔,理论的狂欢离鲜活的文学与作家渐行渐远;文学批评,为何一定要与创作分离?分离后的文学批评是有利于创作,还是相反?而且文学批评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古代与现、当代的分离正确与否就不说了,文学样式的分化又有多大的合理性?研究诗歌的不读小说,搞散文的对戏剧一无所知,如此日益单一化或“专业化”,有利于文学批评发展吗?凡此种种的结果就是,文学批评的“文学感受力”的弱化。无论文学观念和流派如何沿革流变,创作技巧和手法如何推陈出新,真正伟大的文学都有一个类乎底线般的简单而清晰的判断标准,即能否感动读者,震撼人心。因之,我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亟需重构“单纯” 的能力——即用“文学”来看文学,来判断文学。这种“文学”,我把它权作“文学的感受力”。回到文学自身,回到文学的细部,回归批评家单纯、质朴但却真实、有力的感觉才是文学批评走出困境最为本质也最为切要的路径。真正的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艺术,一种具有独立品格、自由思想、优美文字、激情飞扬、灵感激荡的富有创造性的文体;真正的文学批评应该引领着的文学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的方向;真正的文学批评应该秉承着敏锐而真挚的文学感觉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超越功利、探索艺术的真谛、阐发文学的价值,建构一个属于文学与批评自身的温暖、自由、高贵、和谐的公共场域和精神家园。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