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研究方阵 > 客座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张丽军
  来源: [ ]

张丽军,1972年生,男,山东莒县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山东省作协特邀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课题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在《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想象农民》等学术著作6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批评观:

文学批评是生命所转换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我把研究对象转向新世纪底层文学、70后作家和老舍研究,是以往乡土文学研究的承继和延续。我的博士后课题“‘样板戏’在乡土中国的接受美学研究”,也是以往“乡土中国”研究的继续,不同的是,这次我尝试打破从文字到文字的研究方式,而是以民间口述史的方式记录我的父辈一代人生命中的文艺生活和心灵记忆,呈现一种来自民间大地的历史回声。

蓦然回首几年来的学术研究,我突然发现,我研究的对象农民、乡土、城市底层、庄户剧团到新世纪农民工形象,都是与我的童年、故乡、大地、乡亲,与我的内心的关怀分不开的。我突然意识到,我探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生动底层形象,而且也是探寻的是我与大地、故乡、世界的关系,探寻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心灵世界问题。

鲁迅说:“远方的一切,都与我有关。”做学问,我更乐意于追寻心灵的自由和精神天地的宽广,有着人间的烟火之气,有着生命的热诚、情感的温度和灵魂的执着,与前辈学人、作者和人物形象做跨时空的思想切磋与精神对话。毫无疑问,我的文学批评都打上了时代的和个体的精神印记,它可能是不够缜密的、不够透彻的,但它绝对是热诚的、真挚的,也是独特的。我坚信,它是有生命力的。

2010年一个夏天深夜,当我在就打出一个个文字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我的生命吗?我的生命就这样一点点悄悄流逝了。从那一瞬间起,我就决意要好好珍惜打出的每一个字,那都是我生命所转化的文化符号,都承载着我生命的情感、温度和思想啊。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