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研究方阵 > 客座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第二批)
刘涛
  来源: [ ]

刘涛,男,1982年,山东省胶州市人,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办公室,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当代思想史与文学史。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现已发表论文及评论一百余篇,散见于《中国现代文学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有《当下消息》(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另有《晚晴至民初的立法诗》、《中国当代思想界现状》、《瞧这些人——70后作家研究》等著作待出版。主持《西湖》“70后作家研究专栏”,《青春》“存在与影响”专栏。


批评观:

我本科读中文系,硕士读西方美学专业,论文研究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博士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论文写晚清、民初关于废除家庭问题的讨论。近五六年以来,我逐渐对中西方古典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常的阅读也以此为主。但与此同时,我也逐渐选择以当代文学批评为自己的志业。古即是今,今亦是古,理解古代可以理解今天,理解今天也能理解古代。因此,阅读古典作品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通过文学批评这项工作,我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为了认识自己,二是为了认识时代。

“我”通过阅读,可以置身于不同的时代、场景、困难之中,通过虚拟的抉择,或能认识自己,通过调整,或能提高自己的智慧,减少我相,变化气质。若能反复磨练,一旦临事,尽管局势纷纭变化,但亦能时中。

通过阅读当下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理解当前的时代,这类似于观风。当代文学就是当代的风,观风可知得失。知道了当前时代的特征,时代洞穴所带来的局限就可能会少一些,会更容易认识到事实的真相。

认识了自己,懂得了时代的消与息,才能确定自己在时代中所应处的位置,或出,或处,或进,或退,一皆以时为准。如能如此,选择文学批评只是“方便说法”而已,并无所谓学科意识。

1949年之后,文学批评家角色凡有三变:批评家先是集领导者、革命家等身份于一身,八十年代时批评家担当了启蒙者,九十年代之后批评家日益成为专业人员。文学批评如果只成为职业,批评家志气上就弱了,气象上就小了。欲破此局面,须在认识自己和认识时代这两方面用功。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