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浪儿无国亦无家,只是江头暂寄槎;
结得鸳鸯眠便好,何关梦里路天涯。
(2)
浪抛红豆结相思,结得相思恨已迟;
一样秋花经苦雨,朝来犹傍并头枝。
(3)
凉月西风漠漠天,寸心如雾亦如烟;
夜阑露点栏干湿,一是双双俏倚肩。
1932年中秋萧军致萧红诗三首,发表在1932年的哈尔滨《五日画报》,此为萧军1989年重书。
中秋佳节至,这是一年之中最温柔又最有诗意的节日。1932年的中秋,中秋圆月的漫漫清辉,激发了萧军的创作灵感,他写作了三首饱含爱意的情诗寄病中的悄吟,诗中所蕴含的情致,是很深浓的。
1911年,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出生于东北的一座小城呼兰。时光倥偬,萧红用她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一生,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萧军是萧红短暂的生命中浓墨淡彩的一笔。也正是萧军的引导和鼓励,成为萧红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契机。而他们的爱情,犹如一首跌宕的歌。
初遇被萧军回忆为“不平常的会见,平常的结合!”在萧红落难的小旅馆里初次相见,二人便生出爱恋。萧军在一堆乱纸中无意觅得萧红随手画的半幅画和一首小诗《春曲》,便撩起了萧军内心的柔软爱意,他当即决定“我必须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拯救她!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而当时的萧红,也被萧军踏入这间阴冷霉湿的小屋时所呈现的豪气鼓舞了,满足了萧红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对于“爱”的憧憬与追求,让她扬起了“只有带着浑身伤痕的战士互相会见时才能感受到的欢快”。对身陷囹圄的萧红而言,萧军是春天,是希望,是全部依靠。
1932年的秋天,哈尔滨洪水肆虐,变成汪洋泽国。在暴风雨夜里,萧军终于把萧红从困境救出来。在患难中结为夫妻。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上,这对文坛眷侣开始了艰难的跋涉。自此,萧红有了坚强的依靠。他们结婚时,没有戒指,没有仪式,这三首情诗便成为萧军送给萧红的定情物。有情饮水饱,此时他们物质生活是匮乏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三首短诗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映射出萧军和萧红之间最真挚最质朴的情谊。
情诗虽寥寥几句,但其中的情绪表达,旧体运用,文字掌控,都十分自如,令人感怀。将甜蜜恋人的心中所感、心中所念都囊括其中。“结得鸳鸯眠便好,何关梦里路天涯。”萧红和萧军就是一对甜蜜且苦着的鸳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彼此的相爱和甜蜜。此后的一段日子里,虽时局动荡,贫穷、饥饿、疾病接踵而至,但在命运的渡口,他们仍紧紧相依,相濡以沫,无论苦辣酸甜,都携手并肩。在萧红病倒在医院却无钱医治时,萧军为她大闹医院,为她写下“浪抛红豆结相思,结得相思恨已迟”的美好诗句。她为他扎起围裙,煮饭烧菜,在呼啸的风雪中等他回家。而萧红更是在爱人的鼓励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王阿嫂之死》为她的文学之路铺垫了一块有力的基石,自此,她把民族灾难、历史疾苦和个人不幸,统统倾注笔端,如万斛泉涌,不择而出,轰动中国文坛,萧红的文学之树,缕缕开花,一部《跋涉》更成了他们爱与生命的见证。那段时光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即便穷苦,却甘之如饴。
萧军、萧红小说散文集《跋涉》1933年自费出版。
萧红萧军,合起来就是“小小红军”。在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相扶相持,不离不弃。虽然后来他们分道扬镳,但那段真挚的爱情依然是一道绚丽的虹,映照着他们彼此的记忆,也映照着整个中国的文坛。
文\王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