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著名学者金开诚教授在文学馆的演讲
一部好的作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赞赏甚至崇拜,除作者的水平高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审美的心理机制。5月26日,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金开诚先生在文学馆就这一专题进行演讲。他说:
在审美的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复杂的综合反映,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发挥,其感觉、思考、理解、想像是此起彼伏、相互联系、互相促进而形成心理机制。下面我就审美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相互的关系,整体状况加以说明。
一. 审美过程
审美首先要强调注意力的作用。各种心理活动的指向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这样注意力集中有了前提,就是说你必须有稳定的注意力,那你才能有所悟。平时所说的读诗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是想诗,以想为主导,如果你写一首8千字的诗,那读者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了,这么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与大脑的思考、联想是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
传说中国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曾学习借鉴南朝梁画家张僧繇的画,起初慕名前往观画,初看也觉一般,第二天他再看觉得还不如晋代画好,第三天经过集中精力仔细琢磨不觉口中喊出啊呀!的确了不起。于是寝卧对之,十日不去。这个在画界很有名的故事说明了稳定的注意力集中在审美中的独特作用。
阎立本从看不懂到看得妙,从平庸之作到上乘佳品,这里表现了审美的3大特征:1.要有目的,要去学习、观赏,提高自己;2.自己做出努力,终于达到稳定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把自身的能动作用调动起来了;3.有意的注意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看过作品不时地还要琢磨思考、想像,这并不受时空限制。
稳定的注意力集中,才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对象,产生感觉、思考、联想、想像。各种心理活动相互引发,彼此促进进入生动活泼的状态。稳定的注意力激活了我们大脑右室的兴奋中心,从而导致各个部分积极活动起来,并指向同一目标。这也是一个人成就一件事情的首要条件,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是否在事业上有所创造,首先看你能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的注意中心。
如一个小学生学习不好,父母亲非常着急,纠其原因往往是该学生不能坚持稳定的注意中心。即使智商低一点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以勤补拙,总可以做出成绩,这就是“天道酬勤”。笨人也能做大学问,孔子认为在他弟子中曾子最笨,但曾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把孔子的学说传承下来的鸿儒。
一位作家或艺术家水平很高,提供的作品很有吸引力,我们作为观(欣)赏者必须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想像,与作品的作者达到共鸣。因此,任何好作品都是靠双向互动而成功的。
稳定的注意力集中心理学上叫有意注意,这需要自己做出一定的努力。也有审美无意注意的,例如,当我们在街头看到一位画家给人画像,画的很一般,你可能稍为驻足,眼一瞥就走了,这就是无意注意;如果这位画家画得很逼真而且有情,你就感兴趣了,你会驻足细看,这时你就是有意注意了。稳定的有意注意在艺术的欣赏中作用是很大的。
再如我们欣赏唐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首诗只区区28个字,读它只需几十秒就足够了,而要体会其意境则需要经过细心玩味和丰富想像。你做到了这一点,那江南的美丽的雨景就呈现在你的脑子里,你与诗人想的那种意境就会得到共鸣。有时不但悟出情味,还和想像综合,随着时空的延续,当你回忆起此事时,还可以再仔细揣摩体会,在原来的水平上再提高。
二. 审美的感受与理解
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在认识不同对象时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如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要充分发挥视觉的特殊感觉作用,然后再通过大脑思考做出判断。而在五、六十年代文艺界有那么一种倾向,一件作品出来还没怎么看就批评了:什么没有突出党的领导,没有表现群众的力量……单从心理学角度说这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对待任何作品应该由感觉引发思考从而导致深刻的认识。
再如音乐,它通过音响、音色、旋律、节奏的艺术组合,互相交织形成音乐美感,从而达到心情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其过程是听觉器官对不同发声的接收形成不同的刺激,再通过传导神经传到大脑,由大脑神经进行特殊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对音乐的感受,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真正的审美感觉是要经过训练的,这样我们才会敏锐的、准确的接收感觉,传到大脑进行符合规律的分析和综合。如看到京剧,有些人不愿意看,究其原因是不懂。假如你懂了听出了韵味你才喜欢,京剧中人物的动作一般觉得太慢,须知生活节奏与艺术节奏没有同步关系。
人的审美感受主要是后天的,是经过特殊的训练,并在审美实践里逐渐形成的。这种感受的形成首先来自人们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美的形象(或声音)的刺激,通过大脑使人们产生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这种快感和愉悦还是初级的谈不上审美教育。因为仅就这一点而言一些动物也能做到,例如,孔雀看到女人穿着鲜艳的服装,它也愉悦地打开它漂亮的彩屏。
审美是高智能的,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审美不能停留在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快感愉悦上,而是追求更高的审美感。这种审美感是由人类大脑各个部分功能的发挥而又相互交织、互相促进,达到联想、想像而形成的。
与感受相联的心理活动是理解。从心理学的涵意说理解是: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及联系,以逐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人们在一般的心理活动中得到感觉以后往往会产生理解的要求。理解的最高层次是用抽象化的思维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一般的理解是把握住事物的联系及关系。如:我们看一幅山水画,看出山及水的特点及整幅画的意境,否则这幅在你眼中“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对小说、电影、电视剧来说,我们要理解必须要把握住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不然你将“不知所云”。
在审美活动中,把对事物本来就具有的经验和知识,让它们参加到审美对象中去以加深认识和理解,这是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如我们去旅游,到了景点你除了直观的感受外要与历史、地理、文化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与联想。感觉自然是深的,才能享受到它的“真谛”。唐朝王勃,应邀到南昌滕王阁,写出了那么好的文章,那就是他将自己所具备的天文地理、人文历史、诗词歌赋参加到滕王阁的审美活动中去且有机地结合与融汇,才写出了这千古绝唱。又如我们家乡的“寒山寺”因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而闻名海内外,特别是日本友人,每年除夕晚上他们从日本远道而来就是为听“寒山寺的钟声”,体会“夜半歌声到客船”的雅韵。
理解促进了感受,感受又加深了理解。毛主席说:“感觉的东西你不能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你才能深刻地感觉它”。电影中时常采用的“蒙太奇”表现手法,时空切换,超常想像,如不理解很难产生剧情的潜台词所表达的意境。
审美过程中的理解我们要积极参与,但有时不参与还不行,它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也就是“脑袋长在我的脖子上,并不完全听我的话”。我一辈子失眠,那就下命令睡觉,越下令越不听话,就更加睡不着,人人都愿意乐观开心,但遇到烦恼的事你开心得了吗?有些事你想止也止不住,任何人的思维活动顺其自然就是正常。
现在有这样的理论,有些人鼓吹加大感官刺激,搞得震天动地,这样就可以使你接受,他没想到其结果是越加刺激人家越反感,结果越失败。我也考虑过品酒师的工作,过去二种酒每斤仅差2角钱他也能品出来,味感特别灵敏,品酒师都不嗜酒,酒鬼干不了这事,舌头被酒精刺激的都麻木了,还能有分辨能力吗?因此不能追求刺激的升级,要善于将弱刺激在你脑子里变强刺激、深刺激。
三. 审美的联想和想像
审美过程的联想和想像,是由审美感受和理解而产生的,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理解和感受,这是一个相互交织和互动的过程。中华诗词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有像外之像,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个要求对作者很难的,对欣赏者来说要求也是高的。巴尔扎克说: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中透露出的零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里去发展。
鲁迅说:“高尔基最惊服巴尔扎克写人物对话的巧妙,他并不描写人的模样,但可从对话中知道那人物的形象。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是《水浒》、《红楼梦》有些地方使读者看到了人物。”
我们所喜爱的篆刻艺术,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之妙,好的篆刻作品使你玩味无穷,产生很多联想。书法也是如此,书法家沈尹默说:无论石刻或者墨迹表现的总是静的形象,但他却是动的结果,把动的诗留在静的形象中了,通过你的想像体会活动,重新出现在你的面前,呈现五光十色的风采,还会感到音乐般的轻重有序,我们称其为无声音乐、无色之花。
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联想再造想像。什么是再造想像?再造想像就是根据语言、符号、图样、描述、指示在你大脑中构起的那个形象。除了再造想像外,审美还要进行综合。
作者创作文艺作品能够预期联想和想像,但这种预期毕竟有很大的模糊性,就同一作品而言,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像。
我对审美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提几点要求:1.深入对特定对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审美是对特殊对象得出特殊美的认知,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是审美的重要前提。对审美对象要有一种特殊的把握与认识,如京剧四大名旦、四大老生,在唱腔与作派上都有其不同特点,你不了解就听不出“门道”;2.要具有健康的思想情绪,不能带着不健康的白日梦、荒唐的低级趣味去审美;3.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提高,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是不可产生联想与想像的。中国的诗词是很美的,诗词里有很多的典故,你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典故的内容,就无法看懂,甭说审美的想像了。
四. 审美过程中的情感活动
情感活动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作品不能动人以情是不能产生美感的,或美感不深刻。心理学上是怎么注释情感的呢?情感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现实状况的态度的体验”。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具有一定的状况:如生活状况、健康状况,财产状况等,对客观事物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决定肯定或否定。这种需要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这种肯定和否定态度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和体验叫做情感,它是人类生理神经的作用。
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下面通向全身的植物神经系统,这植物神经系统就会使有关部位发生作用。试验证明,人在关键或动情时刻,会产生呼吸中断、抑制肠胃蠕动等现象。
情感的法则是:只有对事物有了认识,才能有态度;有了态度,才有体验;有了体验,才有情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事物的认识可以是形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对认识可以产生反作用。
情感活动和思维理智的关系。情感往往是热的,而理智是冷的,理智要脱离情感。瑞士一位心理专家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理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也就是说没有知觉和理智的参与也就没有情感可言。
薛连通 整理
200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