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简称“唐弢奖”)在上海世纪出版园颁出。罗雅琳的《重新理解革命诗歌的“民间性”——以〈阮章竞文存 诗歌卷〉为中心》、李浴洋的《“传统”的发明——“整理国故”运动与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形象建构》、丁文的《家族文脉:鲁迅与浙东学术的过渡环节》、石岸书的《文学习性、情感政治与两种“读者”的互动——重审〈班主任〉〈伤痕〉的发表过程》、邓小燕的《梁鸿论——知识分子返乡书写症候分析》5篇作品获奖。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活动现场
唐弢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研究专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和藏书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其家人在唐弢逝世后将其全部藏书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赢得了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敬意。“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意在弘扬唐弢的学术精神,鼓励年龄4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青年学术奖之一。
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奖杯。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看来,当代文学有那么多好的作家,但是如果没有批评研究,没有一代代的学术积累和经典化工作,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蓬勃发展的当代文学。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主编,李敬泽每个月至少要读四五十万字的论文。他将此视为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让他及时跟踪、学习学术界的丰富研究和思考。“感谢我们身处现场的研究者们,你们的参与,你们的发现,你们的思想,你们的话语建构,带我们走向面向未来的文学创造。”
李敬泽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颁奖仪式。评委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俊宣读授奖词。评委代表、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回顾了唐弢、贾植芳、钱谷融、王瑶等文学前辈的个人风范、学术使命、现实关怀,感叹青年朋友们要珍惜、维护这个奖。他也希望获奖的青年朋友放下这个奖项,重新开始,一起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谱写新的篇章。
获奖代表丁文感叹,她是“一群”中的“一个”,众多踏实努力、做出了扎实成果的同龄人一直给她激励,“我们相互支撑,虽然不一定相识。”
她想,在一个快速的年代,手工打磨本身是稀缺的,一个时代的学者有义务去保存并传递它。打败AI的一个重要工具,便是论文应当是依赖文献的创作,人的精神、气息融铸其间,论文靠的是一股一旦抓住、就绝对不能轻易松开的起承转合的气流。这是人工智能一时不好模仿的。
“除了现实的考量之外,我们其实最多关注的还是如何将文献、文本、文学作为一项日常功课去保持温热的手感。因为学术史说到底是有人的学术,让要这种温暖的、有生命力的部分活着,然后把它传递下去,就像我们从前辈学者那里得到时一样。”丁文说。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学术论坛
随后举办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学术论坛。李敬泽、孙甘露、阚宁辉、马文运、吴俊、吕新雨、文贵良、罗岗、毛尖、黄平、林云柯、郜元宝、金理、周展安、张屏瑾、祝宇红、 朱羽、方岩、来颖燕、丁文、李浴洋、石岸书、邓小燕、罗雅琳、王军、李宏伟、毕胜、李伟长、李蔚超、齐晓红、张永新等参与其中,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展开对话。本次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苏州大学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协办。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嘉宾合影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未来五年,“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颁奖活动都放在了90年前唐弢先生文学起步的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阚宁辉表示,长期以来,上海高度关注青年评论家的成长。上海如今成规模的青年评论家队伍的成长,就得益于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关注和加持,他们为不断提升上海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创作和评论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是唐弢先生诞辰110周年,在上海颁发唐奖,是对唐弢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先生那一代人文学精神的重温、继承和弘扬。”
附: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授奖词
罗雅琳获得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罗雅琳的《重新理解革命诗歌的“民间性”——以〈阮章竞文存 诗歌卷〉为中心》一文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展现了论者敏感的文心与锐利的洞察力。论文分析了阮章竞从“歌”到“诗”的创作变化,用富有理论涵盖力的语言重构了活力丰沛的民间性文本世界,揭示了“民间性”所携带的跨体裁、音乐性和口头性等艺术特征。视角新颖,具有鲜明的学术创见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李浴洋获得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李浴洋的《“传统”的发明——“整理国故”运动与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形象建构》对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的形象确立过程进行了溯源式的考证,并经由典型个案的还原与剖析,揭橥中国现代学术与现代文学之间不应忽视的互动关系。文章资料翔实,论述精当,显示出新一代青年学者开放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沉实的学术品格。
丁文获得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丁文的《家族文脉:鲁迅与浙东学术的过渡环节》从考辨周氏家族文脉入手,清晰地勾勒出“地域-家族-个体”的影响模型,展现了文化积累、思想潮流、人际脉络对个体发生作用的微观过程。论文为探讨周氏兄弟的杂学面貌和学术资源提供了新的角度,有效地夯实了鲁迅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一种新拓展的研究路径,具有显著而重要的学术启示意义。
石岸书获得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石岸书的《文学习性、情感政治与两种“读者”的互动——重审〈班主任〉〈伤痕〉的发表过程》从“党群关系”的角度介入《班主任》《伤痕》文本,对小说的写作、发表与经典化过程展开缜密分析,并据此来理解“伤痕文学”的发生,佐证改革政治生成的历史情境。文章独辟蹊径,立论严谨,显示了宽阔的视野、综合的研究方法和扎实的学术功力。
邓小燕获得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邓小燕的《梁鸿论——知识分子返乡书写症候分析》以梁鸿的创作为切入口,整体性地讨论中国文学中知识分子返乡书写一脉的一般症候:难以归拢的细碎庞杂的乡土生活,丰富的乡村类型及其变动趋向,斑驳复杂的主体情感结构。是一篇兼具现实关切和历史意识的作家论,彰显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在场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