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过刊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过刊文章
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反讽
[ 作者:国家玮] 来源: [ ]

作者

作者简介

国家玮,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师,兼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启蒙与自赎—鲁迅<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从旅人到流亡者—穆木天的象征诗及其转变》,主编《“文学生活”调查研究文集》。

内容提要

文本以鲁迅小说《肥皂》为中心,旁及《高老夫子》《端午节》《幸福的家庭》等进行细读,试图全面勾勒鲁迅在短篇小说创作中 对“反讽”手法的创造性使用。除去传统的性格反讽、情境反讽之外, 鲁迅通过在小说结构上不断变换叙事视点的方式一层层揭示人物隐秘心 理,进而揭示出文化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在面对自身欲望和儒教道德规 训之间的分裂人格。

关键词

鲁迅 短篇小说 反讽 《肥皂》

在《阿Q正传》这一伟大作品的遮蔽之下,《肥皂》《高老夫子》《幸福的 家庭》《端午节》等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很难再以对反讽技巧更为创造性地 使用颠覆那个以土俗世界为视点俯瞰历史/文明的宏大主题。一如沈从文《八骏 图》对人性中不可捉摸的欲望的书写难以超越《边城》构造的那个“不悖乎人 性”的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那个纯净透明的世界中,沈从文曾以总体反讽的自 觉将生命中诸多不可知的悖论呈现给读者。在鲁迅与沈从文的都市书写中,现代 人内心隐秘的欲望都象征化为“海”这一意象。

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 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 眼光。 1

一件真实事情,这个自命为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的确已害了一点儿 很蹊跷的病。这病离开海,不易痊愈的,应当用海来治疗。 2

置身于都市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在从他们的经验中一时难以妥帖安置的现代女性(“女学生”)那里探知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欲望。虽然他们自己始终不愿意真 诚面对这一事实。沈从文在《八骏图》中谨小慎微地将小说控制在对人物的性格反 讽之内,与《边城》开篇时而借用柳宗元《小石潭记》“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 数”并时而借用的传奇笔法大不相同。 3 鲁迅技高一筹地在借由对人物心理传神 刻画造成的性格反讽中突然将一段对风景描写的戏仿楔入叙事。这“流动而深邃的 海”极尽挑逗地拨弄高老夫子的心弦。“闪烁”的“汪洋”幻化成高老夫子灵魂深 处汹涌澎湃的心象。但恐惧直面自己内心欲望的高老夫子显然将“半屋子蓬蓬松松 的头发”在自己眼前晃动的瞬间从经验世界中迅速抹杀。在处理都市背景题材的小 说时,鲁迅在小说技巧上使用的与《阿Q正传》那种超越性的历史/文明视角迥异 的反讽技巧值得重视。我将以《肥皂》为中心,盘及《高老夫子》《幸福的家庭》 《端午节》三个文本,围绕小说中不同人物视点交错叙事呈现出的反讽效果展开文 本细读。在此基础上,我想从鲁迅小说中这一独特的反讽技巧入手探讨鲁迅对现代 中国“士人”向“知识分子”身份过渡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的态度。

我们的讨论先从《肥皂》叙事视点的三次转移开始。从小说开始到四铭费尽周折准备将孝女故事和盘托出这部分在全知叙事的同时伴随着借由四铭太太的视点展开的情节。

(小说叙事者视点)四铭太太正在斜日光中背着北窗和她八岁的女儿 秀儿糊纸锭,(四铭太太视点)忽听得又重又缓的布鞋底声响,(四铭太太 视点)知道四铭进来了,(小说叙事者视点)并不去看他,(小说叙事者视 点)只是糊纸锭。(四铭太太视点)但那布鞋底声却愈响愈逼近,(四铭太 太视点)觉得终于停在她的身边了,(小说叙事者视点)于是不免转过眼去 看,(四铭太太视点)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挂底下 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

(四铭太太视点)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四铭太太视点)手里 就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包,(四铭太太视点)葵绿色的,(小说叙事者视点)一 径递给四太太。(小说叙事者视点)她刚接到手,(四铭太太视点)就闻到一 阵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四铭太太视点)还看见葵绿色的纸包上有 一个金光灿烂的印子和许多细簇簇的花纹。(第三人称视点:四铭太太)秀儿 即刻跳过来要抢着看,(小说叙事者视点)四铭太太赶忙推开她。

在这一部分,小说隐藏起的四铭的视点,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通过全知全能 的超越性视点或依循四铭太太的各种视觉、听觉、嗅觉描写出来的:“忽听得又 重又缓的布鞋底声响,知道四铭进来了”——“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就闻到一阵似橄榄非橄榄 的说不清的香味,还看见葵绿色的纸包上有一个金光灿烂的印子和许多细簇簇的 花纹。”四铭借由对家庭教育(对儿子学程的教育)/社会教育(女子学校与女 学生)的不满潜意识地将话题恰如其分地引入到撩拨起他内心深处欲望的光棍的 话。在此一部分叙事中,四铭那些义愤填膺的充满道德感与正义感的行动几乎都 是以他的对生活较少热情的反应愚钝的太太的视点被记录下来的。她虽然反应愚 钝,但显然如所有成熟的妇人一样通透地了解包括自己丈夫在内的男性心理的微 妙变化,从后来她“三角形的眼里也发着可怕的光”并气愤地戳穿四铭“心里的 事”这一点看来,在随声附和四铭对女学生咒骂之辞时,她很可能敏锐地感觉到 了四铭这股火气的来头。

耐心的读者大可以在四铭对学程的无端咒骂中分辨出这与光棍的话之于四铭 的诱惑两者之间的关联。从劈头即问“恶毒妇”(即old fool)是什么到由学程的 局促引发的大段对教育体制的抨击再到因学程错误地以为父亲是查检自己学业而 将其理解为“第十八世纪创立之共济讲社”(oddfellows),四铭始终不愿意将 这一句坏话轻易说出来。第一,真正撩拨他内心欲望的另一句坏话,即两个光棍 口中“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使四铭对当下对所有“坏话类”的东西都产生了某 种神经质式的敏感。看上去,央学程到“只要在‘坏话类’里查去”与由此引出 的对遇见孝女故事中听到“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之间存在前因后果的关联。不 过,显然四铭太太在丈夫的反常中发现了其中的微妙。第二,四铭听到“咯吱咯 吱”的议论在前,到广润祥买肥皂在后,因此学生们的嘲弄在他内心深处激起的 显然不仅是被嘲弄为迂腐或old fool这样单纯的感觉。身体欲望本身与借由对身体 欲望的想象而达成的虽“没有性挑逗”或“肉欲一点的镜头”却可以凭借“非分 之想” 4 达成的远超身体欲望的快感向来是新文学与传统文学处理欲望这一命题 的不同态度。茅盾以女性的身体符号作为“揭出一时代心理冲突的叙事焦点”。 “在‘革命’与‘性’的光怪陆离的纠葛中”将分别作为“泄私愤揭阴私的所谓 ‘谴责’”的“革命”与作为“肉麻浅薄的‘风流自赏’”的性从各自的狭隘 空间中解救出来,使其“交织在一幅有机的广阔社会图景之中,每一个局部和细 节都因了置身其中而深蕴‘时代性’和‘社会性’”。 5 《肥皂》的策略则恰好 相反,惯于将人物置身于历史/文明系统巨大象征之下(比如《药》中作为“华 夏”象征的两个家庭、阿Q所置身的“未庄”以及《狂人日记》中的作为“吃 人”历史隐喻的狼子村)的鲁迅有意将有机而广阔的历史/文明图景隐匿在个人心理的“狭隘”空间之内。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个人心理“狭隘”空间中蠢蠢欲动却不断被道德感进行压抑的欲望虽然在潜意识中填满了欲望主体(小说中的四铭)的灵魂,不过却在他那些足以说服自己的义愤填膺的社会批判中掩耳盗铃般地得到了化解。作者显然想要告诉读者本来可以对遇到孝女一事缄口不谈的四铭完全被复述光棍那句引人遐想的坏话所牵制,“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后“好得很”所构造的那个暧昧的想象空间使四铭对女性身体的欲望转化成为被正义/道德感伪装后借由对淫语不断地话语抚摸进而获取的心理上的快感。此种隐秘的动机如果是以四铭的视点出之,即如沈从文在《八骏图》中对“辨别笔记的专家”达士先生在见到沙滩上暧昧字迹时的心理刻画,则反讽效果未免大打折扣。

接下来,小说在文段四十三、四十四部分完成了四铭和他的太太两人视点的交接:

(文段四十三)他射出眼光来钉住她,似乎要试验她的识见。 (文段四十四)她不答话,也只将眼光钉住他,似乎倒是专等他来说明。 6

这种目光(视点)的交接伴随着四铭内心隐秘被太太渐渐窥视清楚的过程, 此后倒置过来转为以四铭视点来观察他的妻子:

(文段四十五)“哼,没有。”他终于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半 天,只见一个人给了一文小钱;其余的围了一大圈,倒反去打趣。还有两个 光棍,竟肆无忌惮的说:‘阿发,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 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哪,你想,这成什么话?”

(文段四十六)“哼,”(四铭视点)她低下头去了,久之,才又懒 懒的问,“你给了钱么?”

(文段四十七)“我么?——没有。一两个钱,是不好意思拿出去 的。她不是平常的讨饭,总得……”

(文段四十八)“嗡。”(四铭视点)她不等说完话,便慢慢地站起 来,走到厨下去。昏黄只显得浓密,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7

伴随着叙事的第三人称视点由四铭太太到四铭的移动,以文段四十五四铭将 那段酝酿已久并欲罢不能的淫语借由充满道德正义感的社会批判对妻子和盘托出 为节点,小说微妙地完成了一个心理结构上的“倒叙”,并以此在与由明确的时间(日落—月出)标明的顺叙情节的比照中达成了相当出色的反讽效果。四铭真正的行动时间是:遇到孝女—听到淫语—到广润祥买肥皂—被小孩侮辱为“恶毒 妇”(old fool)—嘱学程查明含义却因学程未能查明愤怒抨击教育(以上为四铭 太太视点)—两人相互“钉住”(视点由四铭太太转移到四铭)—说出孝女事迹 及对光棍侮辱孝女表达不满—饭桌上因琐事大怒—遭到妻子质疑—道统与卜薇园来(以上为四铭视点)。在故事开头部分四铭太太视点下,遇到孝女与听到淫语这两 件在潜意识中真正引逗四铭身体/心理欲望的事却因小说将叙事视点严苛地限定在 四铭太太一方而延宕至文段四十五才被读者理解。倘若以一本书来隐喻四铭心理的 欲望,则作为读者的四铭太太似乎在稍稍翻阅几页(四铭带肥皂回家)之后入眠, 却不料书页却在她入睡时被风吹动越过了中间至为关键的部分(孝女与淫语),待 到她醒来后直接拿起书来错过了被风吹过的那些页码直接阅读(四铭被小孩侮辱、 嘱学程查明含义、批判女校女学生),最后当她发现自己的阅读并不完整继而意识 到中间错过了一些关键情节时(孝女与淫语),她又重新将入睡中被风吹过的那些 页码翻回来补读。这种心理结构上的“倒叙”不以对四铭的心理描写而单以四铭太 太的观察出之,将主人公四铭惧怕正视内心欲望却又深受其扰的状态刻画出来。 一旦将孝女与光棍的淫语和盘托出,则转移到以四铭之视点小心翼翼地在妻子 那里寻求她对自己道德感的认同进而完成其获得道德快感的升华。显然,四铭 的欲望正是借助妻子以同样的道德感对四铭义愤的肯定得到了化解。四铭以一 种相当奇特但在中国士人中并不特别少见的心理结构转化内心的欲望,即将被 撩拨起的欲望转义为对欲望的切齿之恨,对于那些难以一时摆脱且无法压抑的 欲望,将其置于道德/正义的遮蔽之下借助对这些欲望不断的咒骂获得名正言 顺地对这些欲望进行话语抚摸的机会,这种带着道德/正义面具的批判或咒骂 越是得到认可,欲望主体所获得的快感就越强烈。关于这一点,将《肥皂》与 《高老夫子》对照起来看似乎更加清楚:

“这真叫作不成样子,”过了一会,四铭又慷慨的说,“现在的学生 是。其实,在光绪年间,我就是最提倡开学堂的,可万料不到学堂的流弊竟 至于如此之大:什么解放咧,自由咧,没有实学,只会胡闹。……我简直 说:应该统统关掉!”

“对咧,真不如统统关掉的好。”四太太糊着纸锭,同情的说。 “秀儿她们也不必进什么学堂了。‘女孩子,念什么书?’九公公先前这样说,反对女学的时候,我还攻击他呢;可是现在看起来,究竟是老年 人的话对。你想,女人一阵一阵的在街上走,已经很不雅观的了,她们却还 要剪头发。我最恨的就是那些剪了头发的女学生,我简直说,军人土匪倒还 情有可原,搅乱天下的就是她们,应该很严的办一办。”

“对咧,男人都像了和尚还不够,女人又来学尼姑了。” 8

高老夫子回到自家的房里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的 愤怒;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的好,尤其是女学堂,—— 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

“嘻嘻!”

他还听到隐隐约约的笑声。这使他更加愤怒,也使他辞职的决心更加 坚固了。晚上就写信给何校长,只要说自己患了足疾。但是,倘来挽留,又 怎么办呢?——也不去。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样子,自己又何苦去和 她们为伍呢?犯不上的。他想。 9

高老夫子以麻将桌上“打完第二圈”且“快要凑成‘清一色’”化解了内 心的欲望危机,而四铭关于女学生的恶毒咒骂则是通过妻子充满同情的应和消解 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四铭关于孝女一事念念不忘而不再以女学生之可恶作为 其转化欲望的对象,多少与妻子在后一问题上对他冗长而毫无逻辑的咒骂取同情 理解态度,却没有将这一态度在孝女问题上使用有些关联,他显然在将孝女一事 和盘托出之后以及讲述“咯吱咯吱”的故事之前这段时间从妻子射出来的眼光中 察觉到了某种异样的东西,而这也正是小说叙事视点由四铭太太移至四铭的时 刻。与整个小说刻意避免对人物心理进行直接描写的技巧一致,小说深刻地暗示 读者:四铭对自己内心欲望窥视的勇气全部来自他对妻子反应的细微观察,将道德/正义作为遮蔽真实自我这一点上,四铭养成了一种几乎本能的习惯,即使他 清楚地意识到心中欲望的暗流。在对待孝女一事上妻子不再如对待女学生那样附 和于他,这使他对话语抚摸光棍淫语的欲望不断增强,由此,四铭以对妻子一举 一动谨小慎微的窥视作为镜子获得了关于自我内心欲望的镜像,但这却挫败了那 个长久地由道德面具构成的自我形象。在对四铭的怅然若失以至如孩童般“孤苦 零丁”的抒情化描写中,士人/知识分子被抽空那些由概念游戏建构而成的宏大 理念之后的空洞与“无告”以一种极为弱化甚至引人同情的反讽达成。这种并不 激烈的、弱化了的反讽使小说借叙事视点在不同主人公中的变动迫使读者将一个 对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的完整阅读体验拆解,而对小说人物心理描写几乎不置一 笔却使主要人物之间视点倒置的技法也将全知全能的叙事视点拆解。

正如欲望危机的化解需要以崇高的道德感对欲望对象的唾骂并在被认同的前 提下完成,四铭太太对四铭内心欲望的刺破恰恰起了相反的效果。倒是道翁与卜 薇园在被四铭喝止后拟好“孝女行”的题目之举使四铭的“病”被治愈。

四铭正想发话,但一回头,看见她陷下的两颊已经鼓起,而且很变了颜色,三角形的眼里也发着可怕的光。

最后在离灯最远的阴影里的高背椅子上发见了四太太,灯光照处,见她死板板的脸上并不显出什么喜怒,眼睛也并不看着什么东西。

看见她已经伏在洗脸台上擦脖子,肥皂的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高高的堆在两个耳朵后,比起先前用皂荚时候的只有一层极薄的白沫 来,那高低真有霄壤之别了。 10

可能因为《幸福的家庭》以“拟许钦文”为副标题,使许钦文在后来较长一 段时间内颇为注意鲁迅这些并不特别受人注意的小说中表现出的技巧上的老手风格 来。许钦文很早注意到《肥皂》“暗中的幽默”以及“从旁加以讽刺的作法”。11 虽然未必切中要害,但“暗中”或“从旁”至少透露出《肥皂》与《阿Q正传》在 反讽技巧上的迥异之处。

读者应不太费力地从《肥皂》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克制中觉察到鲁迅“不特尽 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者”12 的抱负,以人物之言行力 透纸背地将其隐匿于内心中的暗影勾勒出来,这本来是《儒林外史》《红楼梦》 这样的中国传统小说刻画人物时擅长使用的技巧,由之更可见上引陈平原先生所 谓《彷徨》与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大有关系之论不谬。

就《肥皂》来说,伴随第三人称视点由四铭太太到四铭的浮动,伴随着四铭 由对欲望的掩藏(小说中以四铭太太为视点的叙述)到他借助妻子微妙变化的态 度窥视并接近内心欲望的过程(小说中以四铭为视点的叙述)。如果说《阿Q正 传》结尾看客们从阿Q身上攫取快慰与阿Q在看客眼中本能产生了“被吃”的恐 惧这种视点乃是相互对象化的“看”,那么《肥皂》中妻子与四铭之间视点的移 动造成的“看/被看”模式的复现则将历史/文明批判的命题转换成为伦理/人 性命题。“看/被看”模式中所蕴含的不仅是蒙昧/启蒙的思想图式,至少《肥 皂》这样的作品提醒我们,它也可能是关于人与人经验之不可通约这种早在《怀 旧》中就“诗意般”表现出的绝望。至关重要的则是,鲁迅通过此种方式使小说 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性格/情境反讽,借助不断浮动的人称视点所呈现出的内容 完成了以并不尖利的反讽形式对人性深处的那些微妙情绪的揶揄。

现代知识分子的通病恐怕正如萨义德言中的那样, “ 已经把自己的道 德权威让给了他所谓的‘集体激情的组织’” 13 。不过对于那些经由传统到现代过渡阶段的没落士人来说,道 德权威的让渡始终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与此相关,“趣味”作为一种独特 的审美心理同样难以割舍。 14 当“士大夫为学者=官僚”这样的社会结构伴随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作为社会阶层的士大夫的复活”不再可能。15 另外,即便不能在 国家政事上有所作为,凭才学与声望影响乡里这样的路径也被斩断,如四铭或高老 夫子这样的人物就只能在一种完全排他的共同体中集体凭吊那种充满知性与贵族姿 态的美好过往。16 的确,“反讽可以创造共同体”,同时它本身也正是由共同体创 造的。17 对于高老夫子来说,纯粹意义上的儒家精神并不是精神上的唯一操守。在 他的共同体中,盛德乩坛之请仙或与谪降红尘的花神之唱和都可被接纳。

鲁迅很早注意到儒教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中杂糅百家的特质——“我生以前 不知道怎样,我生以后,儒教却已经颇‘杂’了:‘奉母命权作道场’者有之,‘神道设教’者有之,佩服《文昌帝君功过格》者又有之,我还记得那《功过 格》,是给‘谈人闺阃’者以很大的罚。我未出户庭,中国也未有女学校以前不 知道怎样,自从我涉足社会,中国也有了女校,却常听到读书人谈论女学生的 事,并且照例是坏事。有时实在太谬妄了,但倘若指出它的矛盾,则说的听的都 大不悦,仇恨简直是‘若杀其父兄’。这种言动,自然也许是合于‘儒行’的罢,因为圣道广博,无所不包;或者不过是小节,不要紧的。”18 儒教在近现代 社会之“杂”可以王尔敏先生之于“香港处士翁仕朝生平志行”之考辨旁证。王 氏在处理“中国伦理道学世俗化”问题时特别从这个村儒导人劝善之法中提出其“多少轶越儒术立场,延伸至报应循环之说” 19 。虽则这位村儒翁士朝较之于19 世纪大部分儒士手不离《太上感应篇》或《文昌帝君阴骘文》颇有不同,但其劝 善之“杂佛道说教,亦代佛道立言”却与其他儒士并无不同。其藏书中仍有《关帝 明圣经》、《宣化妙境》(即《观音菩萨经》)、《大圣末劫经》及如《算命不求 人》《命理四字经》《董公选秘诀要览》《天官七政四余命课》《神相麻衣集》 《新增水镜相全编》《相全身秘诀》等。与荀子对“亡国乱君相属,又遂大道而营 于巫祝,信禨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之痛恨及以“上则法舜、禹之制, 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荀子·非十二子》)之决心相 比,伦理道学之世俗化显然超越了明清之际大儒“以‘广’儒学为诉求,将道德 与事功复合以为‘救弊之途’”的范畴。20 与陈兰浦之“不讲经济,但欲读经而 知其法戒” 21 不同,作为其精神领袖的大儒并没有产生如清初顾黄王三家那种因 身体力行而产生的巨大影响。相反,倒是这种俗化后的佛道思想对传统儒家的侵 入使没落的道学家共同体本身带上了反讽意味。22 四铭、何道统、卜薇园以及高 老夫子、万瑶圃都在这个共同体之中,在属于自己的文化势能不再可以折算成影 响社会价值的筹码后,他们应最先感受到一种面对异质文化的挫败感。在他们所 代表的没落文明被“恶毒妇”或“深邃的鼻孔的海里”挤出的笑声“击溃”时, 背负着道学传统的四铭和高老夫子表现出的如孩童在受窘后的委屈照见的正是道学本身的无可救药。

作为伪道学代表的高老夫子在讲堂上处处受窘以致最终的愤怒反而使这个人 物呈现出“天真”的一面。人们可以想见在过往的辉煌岁月中,这样的人物可能的 严肃样貌。四铭也好,高老夫子也好,沈从文《新与旧》中的杨金标也好,都在意 外的受辱中获得了表现出这样的“天真”。尤其是四铭,在他终于将身体欲望消解 之后的那个当口,他像一个受到了伤害的孩子,“很有些悲伤”,感觉自己成了 “无告之民”、“孤苦零丁”。23 此时,鲁迅的反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性格反讽 或说“不用明白的反语评论而展示微妙的心理”所达成的“不寻常的成就”。24 他 的反讽可以使他的小说在不同时代都能作为一种理解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对历史/ 文明的反讽态度。很难说鲁迅不满于黎锦明仅把自己看作一个“文体家”25 是否有 上面这个原因,不过至少可以确定鲁迅的小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超越了“阴险刻毒 的精神和俏皮的语句”26 从而成为现代白话短篇小说之典范。

单纯就对人物的性格反讽来说,《肥皂》《高老夫子》除却将人物之“伪” 这一显而易见的性格作为反讽要素之外,更值得注意的其实是主人公以儒教道德 作为自身欲望的转义这一微妙的心理。在较少写到其身体欲望的方玄绰那里,这 个根深蒂固的道德转义同样存在。不难发现欧森外的《游戏》对鲁迅《端午节》 的影响。 27 只是虽都执一种“差不多”或曰“游戏”的态度,《游戏》中的木村 却恰好缺少方玄绰那种将“差不多”的畏缩态度进行道德转义的勇气。

木村泰然的坐着,飒飒的办公,这其间,那脸始终很快活。这样的时 候的木村的心情,是颇有些难于说明的。这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抱着孩子正 在游戏一般的心情。同是游戏,有有趣的,也有无聊的。这办事,却是以为 无聊的这一类。衙门的公事,并不是笑谈。那是政府的大机关的一个小齿 轮,自己在回旋的事,是分明自觉着的。自觉着,而办着这些事情的心情, 却像游戏一般。脸上之所以快者,便是这心情的发现。 28

准此,可见如果将“差不多说”锻炼罗织起来,自然也可以判作一种 挟带私心的不平,但总不能说是专为自己做官的辩解。只是每到这些时,他 又常常喜欢拉上中国将来的命运之类的问题,一不小心,便连自己也以为是 一个忧国的志士;人们是每苦于没有“自知之明”的。 29

韦伯以为儒教之合理主义意味着其对世界的适应(作为西方文明代表的清教 合理主义则意味着对世界的支配),方玄绰们惯常将自己从卑琐生活中救赎出来的冥想方式在本质上并未超越阿Q同样几乎本能地将对自己的施暴冥想成战胜敌人的胜利图景。不过方玄绰手中紧握的“中国将来的命运”或者虽然连争取自己应得的课酬都有些胆怯却不时幻想自己是“一个忧国的志士”这一事实,却在在 昭示了儒教道德超离其形而上的“终极语汇”之后可能蜕变为一种如精神胜利法 一样的救赎个体心理危机的手段。

在一个反讽主义者看来,“人类的团结根本不在于人人都认识一个普遍的真 理或追求一个普遍的目标,而是大家普遍都有一个自私的希望,即希望自己的 世界——个人放入自己终极语汇中的芝麻小事——不会毁灭”30 。一个不可否认 的事实,在现代中国,儒教道德已然从神坛跌落进而成为保证个人世界安稳的方 法;在鲁迅的另一篇讽刺小说《幸福的家庭》里,那个作为现代知识分子象征的主 人公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想象的“幸福的家庭”:浮现于脑海中的自由恋爱、“受过 高等教育”、“优美高尚”、“西洋留学生”以及夫妇对文艺的高谈阔论作为现代 道德/价值观同样不是作为一种真诚被信仰的理想而是一个在纸上虚构以谋生计的 手段/方法。31 这里,在《野草》中写到的对黄金世界的怀疑(即对形而上/本质 主义的深刻质疑)在鲁迅的小说中复现。32
儒教道德也好,现代启蒙理性也好,当其从深植于人们真诚信仰的神坛中 跌落下来成为人们搪塞内心欲望或现实困窘的救赎工具时,作为道德标尺的儒教 理想或被视为“神话”的启蒙理性也就在这种矛盾中表现出一种反讽。既然可以 毫不费力地在《端午节》和《幸福的家庭》中找到这种儒教道德/启蒙理想跌落 为与阿Q自我安慰时使用的“精神胜利法”相去不远的心理危机之救赎方法/手段,更具反讽色调的《高老夫子》与《肥皂》更是自不待言。

“他们还嚷什么‘新文化新文化’,‘化’到这样了,还不够?”他 两眼钉着屋梁,尽自说下去。“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上也没有道德,再不 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真个要亡了。——你想,那多么可叹?……”

“我们 ,”四铭推开他,“就用这个题目,加上说明,登报去。一来 可以表彰表彰她;二来可以借此针砭社会。现在的社会还成个什么样子,我 从旁考察了好半天,竟不见有什么人给一个钱,这岂不是全无心肝……” 33

但是,倘来挽留,又怎么办呢?——也不去。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到 什么样子,自己又何苦去和她们为伍呢?犯不上的。他想。

“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 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 34

四铭及高老夫子借助儒教道德对新学堂或女学生的恶毒咒骂出自本能的真诚。对他们来说,那些对社会时弊针砭时透射出的义愤填膺是内心隐秘欲望的安全转义,这很可以使我们想起在茅盾的小说中“将异常的性行为派给反动阶级以便淋漓尽致地描写”。在这种以“女性的身体符号”作为“揭出一时代心理冲突 的叙事焦点”的写作策略中,充满了“恐怖的亢奋气息”的情色描写也因“在 ‘先进的’社会科学和‘客观的’自然科学的双重掩护下”,“从‘诲淫诲盗’ 的古老帽子下成功地突围而出,建立起现代长篇小说的叙事安全区。”35 读者同 样不应忘记在中国古老的情色文学传统中,当“那借助传统儒家教义已难以控制 的欲望仍然需要被抑制”之时,“并不那么完美的佛教因果报应理论”必然登场 的事实。退一步说,纵使此一框架真如浦安迪所说是一个弱化了教谕效果却强化 了美学意义的结构,也就是说“这一报应不爽的神义论概念失灵的时候”,小说 中足以激起读者感官欲望的那些描写也脱不了被安置在“道德和社会后果”的反 思之中。 36 不同于将欲望置于佛教因果报应或儒教的道德教训甚或是革命所带来 的阶级二分化这种劝百讽一的拙劣描写,鲁迅的小说在一个隐秘的心理图式中将 欲望与四铭或高老夫子表面上的愤怒关联起来。在那些义愤填膺的正义/道德之 下,四铭或高老夫子对内心欲望的恐惧与一个人试图刻意遮掩自我之脆弱而往往 在言行上表现出的过激并无差别。不过,这里真正应引起注意的是儒教之现代转 化在士人/知识分子心理层面激起的绝望之感,虽然正统的儒家道德以其“开放 的肯定性为基本态度”至今仍被视为一种促成世界不同文明交流的“富有建设性 的方法”。 37 鲁迅的小说中无法发现一个以儒教道德/正义感创造正面价值的人 物,相反,倒是被大部分研究者视为拙劣之作的《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教我惭 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38 。鲁迅在《肥皂》《高老夫子》中 对道学人物的反讽至多是一种讥刺,却并没有在道德上谴责的意味。相较高老夫 子来说,《肥皂》中的四铭或《端午节》中的同样“没有受过新教育”的方玄绰 更可为儒之迂阔的象征性人物。与“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且完全懂得借 “势”以钻营(追慕新文学作家奉为皋陶的高尔基而却以《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 国史之义务》成名)的高老夫子之市侩不同,四铭对内心欲望被发现的恐惧仍是 以对儒教道德/正义真诚而迂阔的信仰为前提的,而儒教道德规训在面对“五四” 新文化之产物的女学堂/女学生以及土俗世界之猥琐表露出的身体欲望时已然表现 出的式微对四铭或方玄绰这种对儒教超越性道德笃信的没落士人来说显然是致命的 打击。 39 有理由相信方玄绰对于自己“无是非之心”这种“瞒心昧己的故意造出 来的一条逃路”正是此种打击的结果。“玄绰”之“绰”意谓美妙,并不难将这个 人物的名字与老庄哲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联起来。不过稍具反讽意味的却 是,这种本应“泛彼浩劫,窅然空踪”与道合一的道家人生观却与主人公在“与恶社会奋斗”和坚持“差不多”主义这一长期纠缠未清的精神危机相互矛盾,后者显 然属于儒家思想中“内”/“外”之辩的范畴。40 儒教文明在近现代中国的大面 积失效表面上似乎关涉着在“新旧论争与多方博弈”过程中更为“进步”的启蒙理 性之胜利 41 ,但实际上包括儒学在内的崇高理想的真正瓦解往往并不是由上至下 的“新”对“旧”在理念上的讨伐可能达成的。“旧”之崩塌起源于士人以儒教 道德作为世界观这个传统心理机制大面积的失效。关于这点,小说《肥皂》中有 一个绝妙的反讽场景:作为旧传统之共同体的“移风文社”第十八届征文题目, 何道统“恭拟全国人民合词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 存国粹文”的征文题目意味着儒教道德在公开场合仍在持续发挥作用;但另一方 面,在对诗题反复的争论中何道统与卜薇园对四铭以“孝女行”为题之最终认 同,则意味着在这些没落士人的心理机制中,儒教道德的败落。因为三个人都十 分清楚,“孝女行”这个题目真正铭写的实际是四铭内心的欲望。在这个微妙的 反讽情境之中,儒教道德对于压抑欲望的无力回天被生动地展示出来。或者可以 说,曾经作为封建帝国统治基础的杂糅了乡野土俗(诸如术数、命理)之儒教道 德传统在近现代文化势能转移过程中既丧失了创造性的活力(方玄绰孱弱的“差 不多”主义),甚至也无法像从前那样维系操纵普通知识人的心理机制。

王尔敏先生为村儒价值张目时坦承:“‘迂’与‘伪’本来即为一切儒生特 色(刘师培早有此见)……但是如果不迂不伪,实更成为偷苟油滑之徒,民国朝 野充斥此类流品。随风摇摆,决不执迂,男盗女娼,毫无饰伪,中国文化势将荡 然无存” 42 。这番正义凛然中却不经意为其笃定守望的儒教传统唱了一曲挽歌, 即便不成为高老夫子一般“随风摇摆”的“偷苟油滑之徒”,那些非迂即伪的儒 生也只能在退入内心清静(其实却无法真正进入“玄绰”之境)“守”势的负向 价值中舔尝儒教构造的充满道德/正义感的心理机制失效后的苦味(四铭被戳穿 后如孩子般的失落)。

注释:

1 9 34 鲁迅:《高老夫子》,《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84、85 页。

2沈从文:《八骏图》,《文学》第五卷第二号,1935年8月1日。

3 《边城》开头层层“抖落”出的异乡风景显然有意模仿“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样的传奇 笔法——“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 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 子,一只黄狗。”沈从文:《边城》,《国闻周报》第十一卷,第一、二期,1934年1月1日。

4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页。

5  35黄子平:《革命·性·长篇小说》,《“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5,49~62页。

6 78  10  33鲁迅:《肥皂》,《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0,47~48,52、55、56,49、54页。

11许钦文所谓“暗中的幽默”即如“四铭所说的‘恶毒妇’和‘恶毒妇咧’,以及学程所说的‘恶特拂 罗斯’和‘阿尔特夫尔’,究竟是什么,终于不曾说穿。这同孔乙己所说的‘回字有四种写法’一样,是很使人耐想的”。对于所谓“从旁的讽刺”,许钦文以庄子“世俗不可以庄语”作比,认为在 这种表面上的诙谐背后蕴含着一种以假借“达观”来躲避残酷的现实与内心的沉重。钦文:《鲁迅先 生的〈肥皂〉》,《文学季刊》第2卷第1期,1936年12月1日。

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13爱德华·W 萨义德:《知识分子的代表》,《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3页。萨义德认为这个具有先见之明的词汇包含了“宗派观念、群众情绪、民族主义的好勇斗 狠、阶级利益等”。这些概念描述可以让我们并不费力地联系到造成了大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 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当然,这是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在消极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样也 造就了“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下,斥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 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

14真诚地将道德观念献给集体激情的成仿吾在历数充满“闷气”的旧文坛时一面强调“青年的我 们”“应有青年的热情”;一面将趣味描述成“苟延残喘的老人或蹉跎岁月的资产阶级”。在他看 来,彼此不睦的鲁迅与陈西滢于此并无不同:“我们的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 而我们的西滢先生却在说他那闲话”;周作人则“带了他的Cycle悠然而来”。(仿吾:《完成我们 的文学革命》,《洪水》第3卷第25期,1927年1月16日。)李初梨则以“趣味文学”为巩固自己阶级、将“浮动分子,组织进他们的阵营内”、“蒙蔽一切社会恶”以及“麻醉青年”。(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1928年2月15日。)

15佐藤慎一:《近代中国与知识分子》,《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19~21页。

16关于此种“在行走间隐姓埋名、排斥他人”的精英小集团,在民国时期(主要是1910—1930)的活动 情况,张晖《新时代与旧文学——以民初〈小说月报〉刊登的诗词为中心》以及魏泉《三十年代上海 旧式文人的生存空间和创作心态——〈青鹤〉研究》可供参考,吴盛青、高嘉谦主编《抒情传统与维 新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75~90、91~114页。

17哈琴:《尖利的锋芒》,《反讽之锋芒:反讽的理论与政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18鲁迅:《寡妇主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19 42王尔敏:《香港处士翁士朝生平志行》,《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0~53、59页。

20赵园:《经世·任事》,《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21陈澧:《东塾读书论学札记·第八十九条》,《东塾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 页。

22这与道家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数术、方技及偶像崇拜在土俗世界的广泛群众基础有莫大的关系,相关 研究可见王斯福《道教及其崇拜者》《翁公,玩偶的真理》两篇文章,《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 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214、215~236页。

23深究起来,四铭的这种孤独感多少也与他的妻子对他较少的理解相关。依照罗素的道德哲学观,爱情/ 婚姻往往有其超越爱欲的更为重要的作用,即作为免除人们心灵孤独的主要方法,因为大部分俗世男女 在人生中都会不断产生孤独感。

24韩南:《鲁迅小说的技巧》,《韩南中国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2页。

25黎锦明:《论体裁描写与中国新文艺》,《文学周报》第5卷第2期,1927年8月。

26《太阳月刊》1928年3月号“编后”,1928年3月1日。在介绍钱杏邨(阿英)《死去了的阿Q时代》 一文时,这篇“编后”表示“很多人总以为鲁迅是时代的表现者,其实他根本没有认清十年来中国新 生命的元素,尽在自己狭隘的周遭中彷徨呐喊;利用中国人的病态的性格,把阴险刻毒的精神和俏皮 的语句,来混乱青年的耳目”。

27小说《端午节》完成于1922年6月,后来未另发表而直接收入1923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世界丛书”之一 的《现代日本小说集》的《游戏》当在1922年5月由鲁迅翻译完成。译文《游戏》与小说《端午节》相隔仅 一个月。

28森鸥外:《游戏》,鲁迅译,《鲁迅著译编年全集》卷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页。

29鲁迅:《端午节》,《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3页。

30罗蒂:《私人的反讽与自由主义的希望》,《偶然、反讽与团结》,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1页 。

31鲁迅:《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32即鲁迅在《影的告别》中表白的“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鲁迅: 《野草·影的告别》,《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36黄卫总:《〈醒世姻缘传〉:欲望与因果报应》,《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江苏人民出 版社2012年版,第156页。

37倪培民:《儒家与全球性的对话与和谐》,《全球化与文明对话》,哈佛燕京学社编,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4年版,第321页。

38鲁迅:《一件小事》,《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39如《肥皂》中的光棍这类的人物,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明天》中找到与之相类的老拱与蓝皮阿五来。

40列文森引史华慈的观点说明了儒家思想中这个长期存在的心理矛盾,“即在关心‘内’与关心‘外’ 之间长期犹豫不决,尽管这两种关心的共生在理论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列文森:《儒教内部的基本 矛盾》,《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41此一过程历史图景的勾勒,可以参看杨早《五四前夕:新旧论争与多方博弈》,《清末民初北京舆论 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218页。

本文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1期。

-END-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