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客座研究员(第一批)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研究方阵 > 客座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第一批)
霍俊明
  来源: [ ]

霍俊明,河北丰润人,诗评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特邀研究员。著有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变动、修辞与想象——中国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等。著有诗集《红色末班车》、《一个人的和声》等,主编《新诗界》、《诗坛的引渡者》等。曾获新锐批评家奖、“诗探索”新诗理论与批评奖、新死亡诗派2012年度奖暨免费诗人奖等。


批评观:

“纯棉”的诗歌批评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诗歌批评已经在城市乌托邦的幻觉与狂欢的失重中踩空了踏板,大量的批评者充当了喜欢造势的诗人圈子的利益同盟者和权力分享者。而更为可怕的在于中国的诗歌批评生态在不断的恶性循环而又不自知的境遇下制造了大量的面对诗坛和文学史无力的失语者,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妄谈诗歌美学的暧昧强夺的时代。正是这种妄谈诗歌美学的集体症状使得诗歌批评已经失去了公信力,甚至加之1990年代以来个人化和叙事性美学的极度张扬和大众媒介的迅猛繁殖,诗歌批评成了愈发可疑的行为。由此,我呼唤“纯棉”的诗歌批评。在我看来“纯棉”的诗歌批评就是首先进行祛除伪饰、肤泛,刮除工业时代的铁锈呈现出一种自然的、有效的、活力的、原创的批评空间。“纯棉”的诗歌批评需要一种深入灵魂、探询历史、叩问现场、磨砺语言、直面生存的勇气,进行批评家与诗人、诗歌、时代和历史的直取诗歌核心的“肉贴肉”的对话、摩擦和诘问。“纯棉”的诗歌批评唤醒的是我们已经渐渐荒芜的原初的诗歌记忆和批评话语的良知,这种话语方式与任何宏大话语、集团意识、道德神话、阶级符咒、题材圭臬无关,她所寻求的是一种伟大而持久的求真意志和个人化的历史想像力。“纯棉”的诗歌批评需要维护的就是批评者的独立身份和知识分子立场,然而可悲的是一百年来批评者的身份一直都显得格外可疑。由上我们可以清醒而清晰地看到我所强调的“纯棉”的诗歌批评是多么的重要,希望那些在暧昧的时代下午茶和集体休眠的躺椅上磕睡的诗歌批评者,那些在题材道德幻觉的刺激下在“中产阶级写作”和“底层写作”的泥淖中撕咬的诗歌批评者洗净双手和灵魂,从工商业的铁锈中抽身出来,从事干净的“纯棉”的批评,重拾知识分子的自由情怀、独立立场和社会担当。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