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梦重新阐释了有关姚雪垠和《李自成》有关话题,以及如何给《李自成》一个恰切、公正的历史“位置”等重要问题。董丽敏的文章打破文学与政治的二分法,从日常生活伦理层面切入,整体性地重新解读了茹志鹃小说的历史内涵。徐炯的文章以一系列说唱文学和文章学的概念赏析《天香》的艺术,颇有新意。王晓珏的文章以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及其声音景观为对象,视角和方法值得参考。王艳芳的论文对萧红、苏青的小说进行细读,有关家长制度和女性角色等问题的认识也有新意。康斌的文章将赵树理从被褒扬到被批判的历史重新呈现了出来,这有利于我们对当代文学历史形态的深入认识。
袁少冲在启蒙文化的向度上重新解读《讲话》。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中,我们都将延安文学的出现置于对五四文学的某种超越甚至否定之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均离不开五四启蒙文化主义基本事实,也忽略了毛泽东思想资源中的五四传统问题。袁少冲恰恰将两者联系了起来。
熊辉注意到了诗歌翻译形式上的误译问题,对外国诗歌形式误译的发生及其与中国新诗形式的建构之间的作用做了有效的解释。王书婷的文章,选题不止涉及臧棣一个人的诗,而是涉及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诗学问题。
姜荣刚认为章士钊1908年创作的《双枰记》开启了情、礼冲突叙事模式的先河,是民初鸳蝴派的直接源头,加上之前同题材的《卢梭魂》,二者“情”、“魔”之间的叙事转换,堪为近代哀情叙事模式嬗变的生动个案。马春花的文章从性别政治维度重新解读了小说《班主任》,并为重新思考“新时期文学”的发生提供了值得重视的新思考和新角度。叶芸芸的文章着重阐述在五四新文学感召下兴起的台湾新文学,如何最终流于一种个人的伤感主义。王钦通过以“个体”和“主体”为线索重新阅读郁达夫的成名作《沉沦》,颇有见地。彭林祥的文章梳理了茅盾和罗念生因《荷马史诗》引发的论争,确证了茅盾1930年代“卖文为生”的写作倾向,以及上海左翼文人与北方文人间微妙而复杂的人事纠葛。
吴正锋梳理了围绕《沈从文全集》第21卷《复张充和》一注释的争论,探明了这一注释内容的事实真相。本期的三篇书评对三部学术著作做了深入的评析,也都值得一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月刊)
主管单位 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辑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唯一官方投稿邮箱为ckbjb@wxg.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