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的话题中,称之为“周氏兄弟”研究的鲁迅周作人研究,是所涉篇目较多的内容,实际上“周氏兄弟研究”和“大学课堂”两个栏日都是。既有偏重考察二者的对照和关联者,也有分别就其思想、文章、翻译的某方面考察者,其中陈平原《“思乡的蛊惑”与“生活之艺术”》梳理二周的生平思想发展之于现代散文流向的关联,仲济强《热烈情绪与冷酷文章:鲁迅杂感文的名家论式与纵横声色》讨论鲁迅杂文的渊源和近代型构,汪卫东《“虛妄”、“油滑”与晚年情怀:<故事新编>新解》以及北京大学研究生围绕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记》就周作人在北平沦陷时期的思想和生活所进行的课堂讨论,论说有理有据有价值,值得推荐。陈平原先生大病初愈,他的论文是在生病住院期间完成的,谨祝愿他身体健康如初!
“文学史研究”栏的几篇颇具新意,曲楠《“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期的中国诗坛与西班牙内战》深入探讨西班牙内战在1930年代中国文坛的回响,王冬冬《民主运动何以产生“民主文艺”》以闻一多为中心进行考察,张学谦《在平民与智识阶层间的“游离者”》论析五四后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生存形态及其表达,都值得一读。
“作家与作品”栏的论文也颇有特色。周旻《“情”的移植与异质》考察晚清林译哈葛德小说中西方“尤物”形象的翻译,视野开阔,人手精微,颇可一读。而吉田薰和王小惠的论文讨论章太炎和钱玄同的语言观,貌似离题,但语言问题作为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一,始终和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与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革命、民族主义、文化再造等主题深刻关联,章太炎和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思考走向,当也属相关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今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本期年轻作者较多,论文内外隐含着不少北大话题。“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不断自强自新、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民族和文化,是应该发展壮大的。
余不一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月刊)
主管单位 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辑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唯一官方投稿邮箱为ckbjb@wxg.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