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当期要目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当期要目
2017年第10期要目
  来源: [ ]

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刊发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不少文学史家将这一日期视为新诗诞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比较公认的看法。在新诗百年诞辰之际,陈仲义《百年新诗:“起点”与“冠名”问题》试着再次确证“起点”并梳理命名内涵的变迁,藉此或能更好地理解新诗求新求变的本体属性。现代诗人为了应对现代经验的晦暗不明,转瞬即逝,他们更加注重词语的分析性和一次性原则。这是敬文东《词语:百年新诗的基本问题——以欧阳江河为中心》所关心并做了认真阐释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直在时间这一维度展开。周保欣《中国现代文学空间起源问题若干思考》提出了现代文学空间发生发展问题。他认为现代文学研究应该引入空间维度,重视文学的地理属性。周保欣的思考,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如若有学界同仁就此问题跟进,或许能为现代文学研究拓开一片新的天地。

注意到张悦然小说中“失败的艺术家”这一人物群像,刘欣玥试图揭示作家内在的精神特质,井进而对创作主体审美心理进行文化学上的分析,颇有意义。李壮对70后作家赵志明的小说做了颇具概括力的阐释,对于推举新进作家有积极的作用。李宪瑜对张爱玲后期小说改写轨迹的梳理和分析,张瑞英、高丽对张爱玲与《哀乐中年》关系的多方考证,吴智斌对《海上花列传》“夜”叙事这一概念的提炼,都能见出作者的用心。

鲁迅像一座富矿,只要去发掘,总会有收获。张中良细致地阐述了鲁迅杂文的审美构成,颇有新见。涂昕从鲁迅一生喜爱“博物学”展开话题,提取鲁迅文中的句子作为论述主题,甚是别致。孟文博对《娜拉走后怎样》版本的变迁,尤其是鲁迅的修改情况做了认真的分析,具有史料价值。

王健辨析了格非写作中的三种时间,在比较深入的阐释论证中,引入存在主义的时间观,引入格非小说中以不同时间建构文本显示主题的特性,充分肯定了格非所做的贡献,也明确指出刻意于时间意识而造成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不足。王兴文关注的是格非如何通过融合中西方文学叙事艺术手法、以微观历史视角关照乡村日常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城市化与现代性进程的缺失。对后来学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殷士友和他的《阿Q初醒论》。这篇文章是寄给我刊编辑部的,在来信中作者说自己是退休工人,且正病着。我们曾多方联系作者希望他做些修改,未果。作者对阿Q形象做出了有新意的解读,因此我们做了些删节,并尽最大的努力加上了注释,就以目前这个样子呈现给读者诸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月刊)

主管单位 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辑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唯一官方投稿邮箱为ckbjb@wxg.org.cn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浏览建议 中国现代文学馆版权所有  隐私保护
京ICP备120473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40012